名称:风扇车
尺寸:通长152厘米,宽58厘米,高155厘米
收藏单位: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今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连续9年超过1.3万亿斤!
又是一个丰收年!
中国农耕历史悠久
汉代的农人发明了风扇车
保证粮食“颗粒归仓”
01 分离谷物和杂质 它是“颗粒归仓”的最后一步
风扇车,也叫扇车、飏(yáng)扇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明的专门用来分离谷物和杂质、尘土
以获得更加干净籽粒的复杂农具
风扇车侧面的曲柄连接扇轮
它圆圆的“大肚子”里藏着扇轮
摇动侧面的曲柄就能让风扇转动 产生气流
喂料斗下有调节阀,可以调节谷粒下落量
将混着谷壳、糠皮等杂物的谷物籽粒
倒入顶部梯形的喂料斗
开启调节门
饱满的谷粒在重力作用下
直接从下边的出料口流出
而谷壳、糠皮等比重较轻的杂物
就从出风口吹出
谷粒与杂物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分开了
风扇车结构示意图
完成这一道程序后
人们便可以将稻谷收入粮仓
辛苦耕作一年,终于可以歇歇了
02 从被动利用风到主动制造风 它竟是汉代发明的机械化农具
清选谷物最原始的方法是“扬”
也就是借助自然风将比重较轻的谷壳等杂物吹走
随着扇子的发明
人们可以控制风力大小和风向
摆脱了“扬谷法”对天气的依赖
王祯《农书》(万有文库本)中飏扇(即风扇车)示意图
西汉时,人们发明“七轮扇”
在转动轮轴时七个扇轮都可旋转鼓风
在此基础上,风扇车问世了
它在减轻人们劳动强度的同时
还可以长时间不间断地工作
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陶米碓(duì)和陶风车(后)。河南博物院藏
随着时代的变迁
风扇车也在逐渐进化
元代,风扇车的箱体由方形改造成圆形
既消除涡流现象
又有效消除箱内“死角”
使气流更顺畅
风扇鼓由方到圆的变化
由于谷物大小、比重不同
下落至风扇车底端时
水平运动的距离也不完全相同
人们又把出粮口的宽度改良为可自由调节
以实现更好的清选效果
这些是风扇车技术发展的巨大突破
明代《顾氏画谱》中的风扇车形象。那时的风扇车已经可以根据谷物大小、比重不同,实现“半粒归仓”,绝不浪费
03 比欧洲早出现1700多年 它是离心式压缩机的鼻祖
1556年,欧洲出现了风扇车
但其进风口都在箱壁外缘而不是侧面轴部
表明当时欧洲人对风扇车的认识依然处于中国汉代的早期水平
而这时,不断改进的风扇车已在中华大地上“勤恳工作”了1700年左右
18世纪的欧洲风扇车
直到18世纪,来华传教士将中国农民使用的风扇车运回欧洲
才让闭合式旋转风箱在欧洲得到普及
风扇车作为由中国传向西方的重要机械和技术发明之一
不仅对欧洲的农业机械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也堪称是所有离心式压缩机的鼻祖
对西方近现代鼓风机械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机械普及以前
综合了多个物理原理的风扇车
曾是农村“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具
它曾无数次让谷物“颗粒归仓”
也是中国农民的智慧结晶
监制|唐怡
制片人|武慧锋
文案|邵希炜
视觉|丁丽洁
文章转载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文博日历》专题
责任编辑:王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