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美丽中国 » 正文

江苏太仓:鱼米之乡展现新貌

发布日期:2023-10-26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杨绍功  浏览次数:121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秋风徐徐,稻穗盈盈。2200多亩即将完全成熟的水稻,为东林村披上一片金黄。这个月底,水稻收割后,粉碎的秸秆将被打包发酵为牛羊饲料,牛羊粪肥田产出的富硒大米将做成网红烧麦销往四方。图为东林村村貌。(张玉满 摄)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城厢镇的东林村,面积7平方公里,有耕地4400亩,而种地的人只有10个左右。东林村党委副书记徐坚说,依托机械化搞起农业


秋风徐徐,稻穗盈盈。2200多亩即将完全成熟的水稻,为东林村披上一片金黄。这个月底,水稻收割后,粉碎的秸秆将被打包发酵为牛羊饲料,牛羊粪肥田产出的富硒大米将做成网红烧麦销往四方。

图为东林村村貌。(张玉满 摄)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城厢镇的东林村,面积7平方公里,有耕地4400亩,而种地的人只有10个左右。东林村党委副书记徐坚说,依托机械化搞起农业高效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村里人都认识到“田地里都是宝贝,得把这些东西都用好”。

东林村已建成以生态循环农业为核心,以田园旅游、培训教育等产业为延伸的农耕研学基地。如今,每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超3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万元。

乘坐小火车穿行稻浪间,2200多亩高标准粮田让人赏心悦目。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说,土地是“三农”的命根子,东林村的循环农业是从改良土壤开始的。

2007年,东林村开展土地整治,大规模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村集体经营的合作农场。又试水工厂化秸秆发酵饲料生产,通过回收利用秸秆和饲养废弃物打通了生态循环农业。这让农场的化肥用量减少约60%,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013年的1%提升到如今的3.5%。

“土壤好,种出的东西也好,米饭又吃出了儿时的香甜味。”太仓市民张继明常在周末带孩子骑行到东林村,在这里坐坐小火车、游览金仓湖,品尝乡间风味、田畔咖啡,让孩子亲近自然、了解农耕文化。

游客在东林村稻田中穿行。(张玉满 摄)

5.38公里田园游道,2.8公里河道,7.3万平方米水下森林……走进东林村,许多人觉得这里更像景区而非农村——“味稻彩虹路”“现代田园路”“水街风光路”,以三条环线将景观集中梳理打造,让这里亦农亦景,融景于农。

游客打卡东林村火车餐吧。(张玉满 摄)

东林村三产融合的道路为什么能走通?苏齐芳感慨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句话许多人耳熟能详,但许多农村发展卡在了农业迈向工业化的路上,东林村破题的关键是农业机械化。

“90后”唐晓晨正在整备收割机和条播机,为水稻收割和随后的小麦播种做准备。5年前,他在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过各种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的驾驶和维修方法,但毕业回村工作驾驶机器仍然得从头学起。刚开始,因为田里坑洼不平,开农机比较困难。时间长了,满手老茧的唐晓晨早已轻车熟路。东林村10个左右种地的人,个个像唐晓晨一样身怀绝技。

傍晚,夕阳下的稻田越发灿烂迷人,一股啤酒的清香弥漫在村中。村民们熟悉的这种味道,一面来自休闲餐吧里飘出的啤酒香,一面源于饲料厂打包储存发酵的秸秆团。100%的秸秆循环再利用率,让村里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6万吨。而减排带来的优美环境吸引了更多城里人在这里举杯相邀。(记者杨绍功)

责任编辑:杨雪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