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植保(来源:南方都市报)
科技手段助力广州农业生产
广州农业喜丰收是多种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3月20日迎来春分节气,节气前后在各区轮番上演的春耕节活动将科技这一因素放大,让人们看到科技手段赋能的农业生产,正在将“看天吃饭”的农业特征变得越来越能够自主。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机械化设备替代人工成为生产劳动力。
在广州涉农的行政区春耕活动现场,一众高科技设备助力播种,令人目不暇接。在从化区,无人机空中撒种,新型农业机械往返田地间,不一会儿,插秧、施肥两道工序完成;在黄埔区,无人驾驶农机犹如拥有了“双眼”一般,可对农作物“察言观色”,个性化施肥;在增城区,5G技术让农业生产简单高效,智能农机、遥感无人机农业物联设备等高科技的应用促成了智慧农业生态闭环。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在总结“十三五”成绩时提到,近年来广州立足产业园主导产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强化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着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科技运用直接推动产能提升的典型案例不在少数。
从化区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攻关协作,花卉产业园培育出2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荔枝产业园研发荔枝加工非热杀菌等多项新技术、多个新产品,高接换种改良3万亩槐枝为井岗红糯、流溪桂味等,提高产量1倍、产值10倍以上;从化壹号蛋鸡产业园自主研制黑水虻养殖全自动资源化处理工艺,日处理鸡粪100吨,实现种养生态良性循环。
院士团队在广州农业生产领域发光发热,助力广州农业生产走在领域前沿。南沙区渔业产业园设立刘少军院士工作站,打造智慧渔业,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实现精准化养殖、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成为智慧渔业领先企业;番禺区名优渔业产业园建设麦康森院士工作基地,为现代渔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罗锡文院士在黄埔区打造无人农场,实现从水稻播种、施肥、喷雾、收获等全过程无人化。今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共有23个院士团队在穗开展科技兴农强农。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耕地受到压缩,借用科技力量提升单位产量成为必然选项。在广州各区春耕现场,记者获悉科技手段在提高单位产量和生产效率方面的好成绩。
在从化区中塘村,区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化机械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农业效益。“我们以一亩地计算,以往通过人手插秧,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完成一亩地的插秧工作;现在通过机械化插秧,一天最少能完成50亩地以上的工作。”该负责人介绍。
广州将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在科技助力下,2020年是广州农业的丰收之年。具体来看,2020年,渔业生产最为迅猛,同比增长17.9%,增速24年以来最高;农业(种植业)实现快速增长,增长10.5%,是2004年以来最高增速。林业和畜牧业也逐步恢复,林业实现1.0%正增长,畜牧业下降幅度从上半年的-18.1%收窄至-2%。
今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再被写进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试点。推进现代种业示范区、隆平院士港建设。
在今年广州各行政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有了更具体的表现。例如,从化区提出,携手校企研多方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换挡加速;以新开花谷、荔博园、艾米稻香小镇为引领,深化5G与精准种养殖、农机管理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番禺区提出,加快建设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以麦康森院士基地落户为契机打造国家级现代渔业科技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县)。
3月初,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全市春耕春播生产现场会,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以促春耕春播生产为契机,迅速行动,抢抓农时,精心组织部署,全面铺开春耕春播生产各项工作。预计2021年广州市早造粮食种植面积约为20.8万亩,其中早稻面积约15.8万亩。
春耕的号角已吹响,希望的种子已播下。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