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云南昆明,参加首届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国际前沿学术研讨会,致力推动泛区域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泛第三极地区以青藏高原为核心,涵盖东亚、南亚、中亚和中东欧等地区,有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和密集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建立合作,必将推动泛第三极区域协同创新,引领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研究,促进泛第三极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说。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第二次青藏科考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分队队长孙航指出,近年来,我国在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形成演化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濒危植物及物种多样性丧失的速度正在得到遏制,植物多样性家底基本弄清楚,综合的植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正在建成与完善。
作为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单元,青藏高原是开展地球与生命演化、圈层相互作用及人地关系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我国于2017年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6年来,科考队探索了气候变化影响下亚洲水塔失衡的特征和影响,揭示了气候变化影响下青藏高原碳汇功能和变化特征;查明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发现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新证据。
“虽然成绩令人瞩目,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泛第三极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如冰川退缩、冻土退化、泥石流频发、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这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姚檀栋说。
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泛第三极地区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拥有最低海拔76米的河口县,和最高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地形复杂多样。
“云南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位居中国第一。云南省高度重视和支持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宋光兴说,区域内分布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积极支持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等重大任务,并将植物资源有关研究和开发作为云南省科技项目资助的重要方向。
长期以来,云南省积极推动植物多样性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先后设立了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发起、共建的“全球葱园”等国际合作平台,以及与国内外合作伙伴联合发起的“山地未来”行动计划,则为搭建泛第三极地区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奠定了基础。
“国际合作提升了中国与各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实现了共同发展。”宋光兴说。(记者赵汉斌)
责任编辑: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