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正是“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的时候,此后阴阳之势真正转换,阴气日盛,阳气日衰,在气候上表现为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增大。与之相应的,人体阳气亦趋内敛,故易呈现“秋乏”状态。基于此,秋分养生宜养阴润燥,补肺益肾。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故外邪常从皮毛口鼻入侵而犯肺,再引发其他脏腑病变。且肺喜润恶燥,易为燥邪所伤。而秋分以后,燥气更盛,加之气温下降明显,当令的燥气易与寒气结合。若寒燥之气太过,或人素体肺之气阴虚损,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则易出现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常表现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并伴有唇燥咽干、干咳等“凉燥”症状。上感是肾炎等疾病的诱因,同时也是各种基础病加重的因素。因而秋分以后,老人和孩子更要注意身体,避免因上感导致新发疾病,或使慢性肾炎、慢阻肺等疾病加重。
养阴润燥
秋分之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地气敛降,日益干燥,此时应当顺应自然界的阴阳转换,遵循“秋冬养阴”的基本原则。饮食上以养阴润燥的食品为主,以减轻气候变化给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多进食芝麻、西米、糯米、莲藕、蘑菇、冬瓜、雪梨、甘蔗、荸荠、柚子等,以起到滋阴润燥的效果。对于老年人来说,洗浴后应适量涂抹具有保湿作用的霜剂,以免因为皮肤过于干燥而发生皮肤瘙痒。另外还需注意,有时咽干口燥、嘴唇皲裂、皮肤脱屑,并见畏寒、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等症时,可能是寒燥之邪阻碍阳气使肾阴凝结,不可一味用滋阴药,而应在温润药中配合辛温之品来消除肾中寒气,使津液得通,奏润燥之效。
补肺益肾
秋分后宜补肺益肾。中医学认为肺、肾与人体的呼吸功能密切相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可行“闭气法”补肺益肾。以鼻吸满气后闭住呼吸,同时咬住牙齿,脚趾紧抓地,直至不能忍受时再呼出,反复18次。“闭气法”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助保肾气,减轻“秋乏”。但“闭气法”的练习应循序渐进,不可冒进。秋分后对于素体肺阴不足的人,可以增加酸味食物的摄入,或选择五味子、芍药这些酸涩的药物来收敛肺气,以免肺气宣发太过,肃降不及而导致咳嗽等症。
节气膳食1:百合莲子鸡蛋汤
功效:养阴润肺,益肾健脾。
原料:百合15克,莲子20克,鸡蛋1个,白砂糖10克。
制法与用法:百合、莲子煮熟,鸡蛋煮熟后去壳,将上述原料一同煮沸,加白糖搅匀即可。佐餐食用。
节气膳食2:百合甘麦大枣汤
功效:润肺养心,安神除烦,主治秋日心烦失眠。
原料:百合15克,炙甘草10克,淮小麦30克,大枣10枚。
制法与用法: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分2次服用。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任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