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千万工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乡村实践

发布日期:2023-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海明  浏览次数:101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场域。“千万工程”将农民、农村、农业发展一同纳入省域现代化建设,政策主旨意在弥合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鸿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已经将城乡发展纳入现代化省域建设的理念。“千万工程”通过乡村空间的公共供给的强化治理与加速建设,推动千万乡村惊艳蝶变,为省域层面开展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场域。“千万工程”将农民、农村、农业发展一同纳入省域现代化建设,政策主旨意在弥合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鸿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已经将城乡发展纳入现代化省域建设的理念。“千万工程”通过乡村空间的公共供给的强化治理与加速建设,推动千万乡村惊艳蝶变,为省域层面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提供了先行实践和宝贵经验。

空间:作为现代化建设基本单元的乡村

21世纪初,浙江“三农”发展面临着现代化“发展鸿沟”,乡村环境恶化,人居环境客观上面临诸多潜在风险和压力。一方面表现为治理不足:农村道路、土地、河流、空气所处的公共空间,具有极强的负外部性,道路不畅、土地污染、河流黑臭、空气污浊,亟须强化治理。另一方面表现为建设乏力:农业“低、小、散”虽带来了一定时段的快速发展,但其对乡村自然资源高耗低效,农村公共空间的环境、设施、服务的供给已处于相对缓滞与不足,亟须加速建设。

“千万工程”贯彻系统思维,在弥合乡村现代化“发展鸿沟”的战略选择上,以乡村这一融合农民、农村、农业等多元内容的公共空间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单元,从乡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出发,采取“全面整治与示范建设”相结合,精准施策,聚焦“三农”领域治理不足、建构不力等突出问题,推动省域范围内10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用以响应现代化建设这一复杂的实践。乡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单元,是农民、农村、农业等一系列纵深、复杂问题共存共构的公共空间;而且,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乡村,其现代化建设本身也是极为复杂的。至少,就目前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看,还没有出现过像中国乡村这样人口规模如此巨大的现代化发展的创举与实践。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正视、破解的挑战,也是中国人民在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提出的一个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如何解决,需要高度的建设战略和治理智慧。“千万工程”自2003年开始推进,二十年来始终坚持这一工程的初心和使命。“千万工程”从谋划到推行,始终着眼于乡村现代化发展,强调这一建设的整体性、统筹性;其具体实践将乡村现代化这一内容复杂、进程艰巨的建设,分阶段循序推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因力制宜,量力而行、一体推进,充分体现了这一工程的系统性与渐进性的辩证统一。“千万工程”以乡村作为政策、制度的落脚点,融合了主体、空间、产业,统筹协调、循序渐进、整体推进。这是一个积聚的进程,历经二十载春秋的“千万工程”,其积聚效应让千千万万乡村潜移默化地发生了美丽蝶变。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单元,承载了二十年战略纵贯、政策迭代、制度叠加的公共空间。

举措:迭代升级与叠加深化

“千万工程”推行二十年,有它的“不变”与“变”。“不变”的是“千万工程”的战略初心——弥合乡村“发展鸿沟”、推进乡村现代化,这是“千万工程”二十年来的战略初心,始终未变。其中,“乡村”这一现代化建设基本单元,正是战略纵贯、政策迭代、制度叠加展开的共同空间,也是积聚效应、蝶变效应涌现的共同场所。作为承接现代化建设战略、政策、制度“赋能赋力”的基本单元,二十年来,浙江一任接着一任干,乡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始终不变。战略初心和建设基本单元这两个“不变”,正是“千万工程”积聚蝶变得以发生的根本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其建设实践本身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进程极其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千万工程”贯彻战略初心不变、基本建设单元不变,确保“千万工程”的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另一方面,“千万工程”也体现了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丰富性、复杂性、迁变性、渐进性。一个显明而具体的现象是,二十年来,在贯彻战略初心的政策供给、制度供给方面,不断创新,政策与制度呈现出迭代升级、叠加深化的脉络。

二十年来,“千万工程”贯彻“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又深刻地认识到乡村现代化发展包含的丰富内容,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治理聚焦和建设内容。“千万工程”从初期聚焦乡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全面整治与示范建设(如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等),逐渐扩展到文化环境治理与示范建设(如文化礼堂建设),从文化环境治理与建设逐渐扩展到乡村的社会环境治理与示范建设(如美丽乡村建设)、经济环境治理与示范建设(如数字乡村建设)。乡村现代化建设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极为丰富的内容,在政策迭代升级、制度叠加建设中逐渐得到了整体的、系统性的深化。乡村全面治理与示范建设获得了拓展,其治理和建设的内容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日渐全面、立体,具体体现在政策迭代上: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数字赋能迭代升级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公共设施、服务、产品借助数字服务实现城乡共享,消弭“数字鸿沟”。到2023年3月,“千万工程”的丰富内涵又获得了一次新的叠加,乡村现代化的共富内涵、和美内涵进一步得到了强调与显明,“千村引领、万村共富、城乡和美”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擘画了新时代的新图景和新期许。

效应:蝶变带来乡村现代化的自觉发现

二十年来,“千万工程”作为一以贯之的建设抓手,强化、加速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这一工程让现代化之光照耀乡村,一路走来,乡村现代化的价值璀璨夺目,乡村现代化的道路继往开来,乡村现代化的形态魅力四射。乡村,与城市比肩,与时代同行,共同践行、表征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随着“千万工程”持续深入地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公共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乡村,不断获得强化治理、加速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中,乡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独特的价值并没有被城市替代、湮灭;乡村现代化道路也并非城市现代化道路的因袭;乡村现代化形态也并非城市现代化形态的克隆。相反,通过“千万工程”,千千万万乡村找到了其独特的现代化价值、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形态。

从乡村现代化的意义来看,“千万工程”建设实践的二十年,也是乡村现代化发现、形塑之旅。乡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村克服了传统现代化理论城市范式论对乡村现代化价值、道路、形态的压力、冲击与挑战,寻找并重塑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村具有与城市比肩的现代化价值、道路与形态。“千万工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层面乡村建设实践的先行探索,乡村蝶变带来乡村现代化价值、道路、形态的自觉发现,这是“千万工程”这一先行探索内在的、特别有意义的宝贵经验。

随着强化治理、加速建设的政策、制度的迭代升级和叠加深化,“千万工程”产生的蝶变效应,不仅推动乡村迈向了高质量发展,而且随着城乡之间那个似乎不可逾越的“发展鸿沟”的逐渐消弭,乡村现代化也逐渐觉醒,即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价值、乡村道路、乡村形态的一种自觉认识、自觉发现。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有关乡村价值、道路、形态的认同与自信。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千万工程”强化、加速乡村公共建设,快速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公共建设的供给与品质。这个过程,乡村现代化的价值、道路、形态不断获得认同与肯定。可以预见,“千万工程”的先行探索、千万乡村整体的惊艳蝶变,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等文化形塑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