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既是技能人才亮绝活、唱主角、展风采的“大舞台”,也是激发广大劳动者学技能、练技术、钻业务的“大平台”。我们期盼发挥技能大赛的“金牌效应”,在全社会掀起技能学习的热潮,让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时代新风尚,激励和带动广大劳动者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9月16日至19日,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天津举办。来自全国36个代表团的4045名能工巧匠在109个项目展开激烈角逐,展示精湛技能。大赛传递出的尊重技能人才等信号,引发广泛热议。
修飞机、修火车,做芯片、云计算,盖房子、做家具,造园艺、做护理……本届大赛109个项目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生产生活实际,涉及制造业、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建筑业、服务业、采矿业等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覆盖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75%。这凸显了技能人才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反映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向公众传递出学技术、当工匠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强烈信号。与此同时,大赛项目之多、所涉之广也刷新着公众对技能人才的认知,学技术、当工匠原来可以有这么多职业和岗位选择。
长期以来,在“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和偏见影响下,愿意深耕技能的人不多。这制约着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使得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这成为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瓶颈之一。举办这样一场高规格、多项目、大规模的全国技能大赛,无疑有助于让崇尚技能、比学技能的社会氛围更加浓烈,吸引和鼓励更多年轻人技能报国。
这一引领和带动作用,从这两届比赛的参赛选手人数和参赛热情中可窥一二。一方面,在2020年底举办的首届全国技能大赛中,2500余名选手参赛,而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参赛选手人数跃升为4000余名。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转变观念,愿意学习技能、投身技能、提升技能。另一方面,本届大赛有9个项目覆盖所有省份代表团,比第一届大赛增加了两倍。这体现出各地参赛积极性高,以赛促培、以赛促建,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决心不断增强,且不断迈出新步伐。
作为技能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全国技能大赛对标国际国内最新、最先进的技能技术和发展方向,制定竞赛标准。大赛传递出的技术发展趋势,值得各地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重点关注。
例如,大赛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等数字技术技能类新职业赛项,这些赛项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学历选手。这表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产业现场生产作业方式,技术技能的界限正在消弭,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这种变革需要大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工人既要会加工,还要会开发,工程师既要懂设计,还要精操作。未来,技能劳动者和技术工作者或将朝向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转化。
大赛对各竞赛项目获得前3名的选手,颁发相应的金、银、铜牌,对前5名选手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同时,鼓励各地制定奖励政策,对获奖选手给予奖励。这些强化典型激励、让技能人才站“C位”的做法,势必有助于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及待遇,增强技能人才的获得感、成就感,助力形成“技高者同样是人生赢家”的社会氛围。
可以说,技能大赛既是技能人才亮绝活、唱主角、展风采的“大舞台”,也是激发广大劳动者学技能、练技术、钻业务的“大平台”。我们期盼发挥技能大赛的“金牌效应”,在全社会掀起技能学习的热潮,让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时代新风尚,激励和带动广大劳动者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工人日报评论员李丹青)
责任编辑: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