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面对“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大“成长的烦恼”,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擘画了实施“千万工程”的蓝图。20年来,从衣食足到知荣辱,从盼丰衣足食到盼宁静和谐,“千万工程”创绘了一幅遍及浙江城乡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是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给出了解决“成长烦恼”的浙江答案。
那么,如何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的经验,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路子?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挖掘乡村国土空间价值、积聚和用好乡村社会资本,根本在于凝聚民心民力,让群众自觉自愿地跟着政府向前看、拼命干。
凝聚民心民力靠什么?靠的是群众的信任。这份信任来自科学规划的引领,谋求实效,不搞“高大上”的目标,耐心做好相关利益者的组织动员工作,以此形成合力;来自咬定产业富民目标的久久为功,鼓励村民们创业创新,不断做大蛋糕,共享发展利益;来自有效的基层治理,运用“枫桥经验”,创造“浦江经验”,及时化解矛盾误解,保障有效的市场运作和有为的政府调控。要赢得这份信任,要学习浙江用好“关键少数”的优良作风,真访民情、真干实事。如此,才能真正激活蕴含于乡间、群众间的社会资本。
其中,科学的战略规划引领是成事之基。要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做好村庄规划、深化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等工作,因地制宜地挖掘乡村国土空间价值,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这也是“千万工程”最难能可贵的经验。“千万工程”并没有局限于农村环境整治,而是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不断调整范围,不断放大工程外溢效应,把“千万工程”外溢效应内部化,使“千万工程”从“整治工程”变成了“美丽工程”“共富工程”,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挖掘了乡村国土空间价值,修复了绿水青山,建成了金山银山,并且让各市、县、镇、村都有与众不同的“千万工程”,而非“千村一面”。
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做好乡村国土空间治理必须针对当地民生突出问题选准“小切口”,坚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的路径,积小胜为大胜,不断积累和壮大社会资本,持续凝聚自然资本开发利用的合力。
笔者期待,各地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时,从脚下起步,用真心意、动真感情、做真调查,把“政府想做的”和“农民想做的”结合起来,与群众一起向前看、拼命干。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研究员)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何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