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借科技之力催动山村巨变——记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科技特派员服务浙江20年

发布日期:2023-08-3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刘青华  浏览次数:172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叶淑媛(右)指导林农进行油茶树修剪。龚榜初(右四)推广柿子高效栽培技术。郭子武(右)介绍竹林下复合经营黄精技术。在江锡兵的指导下,荷地镇的锥栗产量大幅提升。从“实践探索”到“普遍共识”,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从“守住绿水青山”到“铸造金山银山”……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推行20年来,已成为农业科技工作的一张“金名片”。20年间,一位

叶淑媛(右)指导林农进行油茶树修剪。

龚榜初(右四)推广柿子高效栽培技术。

郭子武(右)介绍竹林下复合经营黄精技术。

在江锡兵的指导下,荷地镇的锥栗产量大幅提升。

从“实践探索”到“普遍共识”,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从“守住绿水青山”到“铸造金山银山”……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推行20年来,已成为农业科技工作的一张“金名片”。20年间,一位位科技特派员应地方产业发展之需,深入田间地头,借助科技之力,与乡亲们一道奋力描绘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切实催动了山村巨变。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亚林所)作为亚热带地区的林业“国家队”,自2003年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130余人次,其中个人科技特派员117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1家、团队科技特派员3个;共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0多项次,技术培训600多场次,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指导建设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40余个,提出经济林、竹子和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建议20多项。

多年来,亚林所科技特派员始终把为林农增收致富作为检验技术的“金标准”,先后10次获“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毛竹产业开发”团队科技特派员获“浙江省优秀团队科技特派员”称号,18人次获“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人被评为“浙江省农业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国家林草局咨询专家”,2人被评为“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4人被评为“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所里研发的技术成果80%以上应用于浙江,且服务区域覆盖浙江全省80%以上的县区,为浙江共富之路谱写出波澜壮阔的时代新篇。

油茶“科技之花”绽放乡村田野

油茶育种和栽培是亚林所的优势研究方向。该团队姚小华、王开良、叶淑媛等人先后赴文成县、缙云县、桐庐县等多地开展科技特派与技术帮扶工作,针对油茶产量和附加值低等问题,他们主要在优新品种引种、低产林改造、“一亩山万元钱”复合经营模式、茶油产品精深加工、林业废弃物利用等方面送技术下乡,累计新品种试验示范面积营建超10万亩。其中,复合经营技术推广示范面积超1万亩,低产林改造面积超5万亩,举办线上线下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培训林农1万多人次,支撑和改造油茶生产加工线5条。缙云县油茶林总面积从2010年的6.1万亩增加到2023年的10.27万亩,茶油产量从平均每亩5公斤增加到每亩18公斤,经济效益从每亩500元增加到每亩1800元。当地年产油茶籽近4000吨、茶油近1000吨,年产值达1亿元,累计为缙云县农民增收10多亿元。

“叶淑媛老师的科技帮扶,在三溪乡油茶产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非常感激她。”缙云县三溪乡副乡长胡祝杰说。

如今,这些技术已经辐射推广到广西、贵州和重庆等地的油茶产业中。

小柿子成就大“柿”业

柿子是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雷峰乡的重要产业之一。2011年,亚林所“甜柿爸爸”龚榜初研究员被派驻到天台雷峰乡担任科技特派员。经过调研他发现,当地柿产业由于技术缺乏、管理粗放、林农思想观念陈旧,导致优质果率产量较低,柿子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显现。随后,龚榜初在引入新品种的基础上,推广高效栽培技术,使雷峰乡柿子产量从2010年的40万公斤增加到2011年的60多万公斤。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提高天台红朱柿的知名度,在龚榜初的提议下,天台县人民政府和亚林所等单位共同主办了“首届天台红朱柿文化节”及优质果与柿树王等评比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红朱柿的平均价格从每公斤0.4元提高到每公斤0.9元,不仅产量翻番,效益还实现了倍增,柿产值达230多万元,比2010年净增产值160多万元。同时,他引入绿色加工技术,解决了残次柿果的综合利用,每亩额外增收700多元,提升了农民发展柿业的积极性。

锥栗让农民鼓起“钱袋子”

“我承包了110多亩锥栗山,以前我不知道怎么管理,产量很低,病虫害也很严重。江博士来了以后,对锥栗种植采取有效措施,换品种、降密度等,还教我怎么修剪、施肥和防治病虫害,并在林下套种了多花黄精。几年下来,我的锥栗山起死回生,现在1亩能收100多公斤锥栗,还有黄精收入,现在靠着这片锥栗山,每年能挣15万元以上,还买了房子车子。”丽水市庆元县荷地镇高住村吴远生高兴地说。

“锥栗是荷地镇林业主导和特色产业,目前在管面积4300余亩,居庆元县首位,但低产低效问题突出。”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亚林所副研究员江锡兵表示,2017年他被派驻到荷地镇解决锥栗产业问题。“通过应用亚林所选育的‘早香栗’‘YLZ 2号’等早熟、优质高产良种,以及配套的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对荷地镇锥栗低产低效林进行了综合改造,建立示范推广林3000余亩,使锥栗产量从改造前的亩产不足50公斤提升到亩产75~100公斤,单产增加50%~100%。改造后的锥栗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得到省内外收购商、加工企业的认可,鲜果统货收购价从每公斤3~3.5元提高到每公斤6~8元,每亩锥栗收益2000~3000元。2022年,荷地镇党委书记徐和青更是通过现场直播带货,使锥栗加工产品销售价增至每公斤30~45元,实现经济收益成倍增长。”

此外,江锡兵带来的锥栗林下复合经营林-药、林-菌技术再次充实了林农的“钱袋子”。算上锥栗收益,每亩锥栗林可增收5000~6000元。

在江锡兵的科技帮扶下,锥栗逐渐成为荷地镇农林产业的“金招牌”,得到了庆元县委、县政府和科技局等领导的高度肯定。

从“望竹兴叹”到重现生机

浙江省有着丰富的竹资源,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竹产业市场低迷。面对一片片竹海,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成为竹农心头沉甸甸的一块石头。

亚林所先后派出竹专家杨清平、李正才、郭子武等人,扎根在江山市、文成县、庆元县、台州市等地,为竹林的增产增效找出路。“一竹三笋”技术的引入,解决了当地竹农“望竹兴叹”的难题,冬笋、春笋和鞭笋产量平均每亩超过130公斤,年竹笋产值每亩2500元,较原来提高8倍,示范推广1万余亩。同时,毛竹林下复合经营多花黄精、竹荪等林下经济也是特派员主要推广的技术之一,在郭子武提供科技支撑的保安乡,林下经济产值超过7000万元,是2016年前的10倍,已成为保安乡重点扶持发展的农林产业,成为浙江省“一亩山万元钱”的典型模式,为竹林第一产业的转型发展蹚出一条新路。

一位特派员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位特派员就是一曲乡村帮扶的赞歌。过去20年,广大科技特派员秉承初心,下沉基层,传播先进技术,为富民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亚林所将继续为山区林农增收致富“把脉开方”,鼓励更多专家把实用、新型的技术送到农民家、把论文写在森林间,推动林业产业出彩出新,为浙江“两个先行”“重要窗口”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文图片由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提供)

责任编辑:贺治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