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是一项以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工程,是中国式乡村振兴的先行样板。浙江省在推动“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始终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形成了村庄布局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成果。规划先行、科学规划,避免了工程实施的盲目性,确保了建设行动的效果。20年来,“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丰富,但其尊重城乡发展客观规律、以科学规划指导乡村建设的理念一以贯之,并成为引领“千万工程”久久为功的治理“法宝”。笔者认为,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县乡域尺度上,体现了因地制宜、分类引导的规划思维。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虽已进入下半程,但并未完全结束,这也就意味着部分地区乡村人口的外流、乡村地区的局部收缩难以避免。此外,不同的乡村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上往往各有差异,基础条件和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的乡村振兴必然不能是“一刀切”“撒胡椒面”。为了防止公共资源在乡村地区的无效浪费,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科学合理的村庄布局与分类引导为前提。“千万工程”在推进之初,便设立了乡村的分类遴选标准,明确了“示范村”“整治村”的不同建设要求;在后来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又进一步细分出提升人居环境的“整治村”、面向综合服务的“中心村”以及专项保护的“历史文化村”等类型,同时形成了“差异有特色,共性有标准”的规划建设规范文件,全面保障了“千万工程”的有序实施。
其二,在村域尺度上,体现了三位一体、精耕细作的规划思维。中国的乡村振兴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空间美化运动或是肤浅的“涂脂抹粉”,而是要把空间的有效供给与乡村产业经济的振兴、社会文化的发展相互结合,实现“空间—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系统联动。面对日益增长的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乡村空间供给,更要避免走粗放扩张的老路。“千万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充分重视村庄存量低效建设用地的再利用,以示范性建设项目为“触媒”,精准服务于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多元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支撑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展示,促进了乡村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乡村文明的推陈出新。
其三,在村庄建设尺度上,体现了各美其美、“千村千面”的规划思维。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要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避免套路化、庸俗化的“千村一面”;同时,要积极引导村民深度参与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营造“美丽家园、共同缔造”的协同治理氛围。“千万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村庄的原始风貌和空间肌理,挖掘、设计具有乡土风情和显著地域辨识的空间符号,通过村庄景观的改造设计,重塑村庄韵味、彰显独特魅力。“千万工程”还通过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和“陪伴式”规划方法,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20年来,“千万工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规划为引领,既谋划长远又保持定力,在规划的循序渐进、迭代升级中持续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我们期待,“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能够在更多乡村落地开花,引领中国式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何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