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也造福了千万人民群众。如今,我们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不懈奋斗,“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极大鼓舞了全体党员的斗志和信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成功实践的样板。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千万工程”调动了浙江1700多万农村人口的奋斗热情,充分展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五种精神”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力量源泉,也再一次证明,我们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其中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进一步刺激产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对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吸引将进一步增强。在实施“千万工程”进程中,习近平同志深入调研了11个市、25个县,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广泛凝聚起中国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热情,突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初心,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跃升。
坚持“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与其他现代化道路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即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千万工程”将绿色发展作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途径,依托森林资源、空气资源等探索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环境代价小、增加值高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建立了“小城镇+中心村+一般村”联动发展模式,不断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动了数字经济在乡村产业发展的应用。种种成功案例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注入了活力和热情。
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乡村变得更美丽,人民的自信心与获得感与日俱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农村4G网络实现全覆盖,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02个……同时,“千万工程”以文明乡风浸润人文美,点燃了团结奋斗的“精神引擎”。通过思想引领、素质提升、风尚浸润、文化赋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以文明乡风助力“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越是物质充裕,越需要精神昂扬,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全体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文明风尚越来越进步。如今,物质财富的积累、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塑造,将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更加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千万工程”生动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20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深刻重塑了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环境持续改善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将生态价值释放到农业、文旅、商贸、科创等关联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之路。实施“千万工程”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创造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要把建设与经营结合起来,始终把“注重衔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公众参与”作为村庄整治和乡村建设的重要原则,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让经营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经济、共享幸福生活成为新风景。“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了村民利益共同体意识。依靠共同奋斗建设美丽富饶的共富乡村,是新时代创造更多“千万工程”的新航标。
“千万工程”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教材,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既彰显了久久为功抓落实的力度,也传递出用心用情惠民生的温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眼下,“千万工程”内涵不断迭代升级。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从群众中找方法,向群众要评价,从中汲取学做转化源动力。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价值追求,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久发力、久久为功,以“躬身向下、寻策问道”的赶考之姿,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成千上万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在神州大地上磅礴涌现。
(作者分别系湖北经济学院校长,湖北经济学院副校长)
责任编辑: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