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畔出发,向西北行驶40余公里,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在苍翠的山林间若隐若现。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1600亩毛竹林
7月底,自然资源部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采访团走进青山村。村如其名——山林环绕,景色宜人。远观青山凝黛,近看碧水如镜,水田中的白鹭悠闲地觅食、嬉戏,竹林中的鸟儿扇动羽翼、婉转欢鸣,好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态画卷。
缓行步入村内,镶嵌在竹林间的三四层小洋楼沿着道路两侧错落分布。“城里人都羡慕青山村,这里每家每户都住小洋楼。”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潘希统笑着介绍说。近年来,青山村以生态富民为目标,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如今,村里不仅有驿站、游览观光车,还有自然研学基地、手工艺设计坊和咖啡馆……多元化生态产业为该村带来发展良机,让村民增收致富。
水源地保护带来发展契机
“青山村因水而聚,是从治水开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工作人员、水源地保护项目负责人张海江告诉记者。
龙坞水库
月牙状的龙坞水库,清水般的镜面映出层峦苍翠、白云如缕。张海江说:“治水之前,青山村也只知道发展,没有保护。”龙坞水库为青山村及周边村庄超3000人提供饮用水,而水库上游汇水区内的1600亩毛竹林,一度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自20世纪80年代起,青山村兴起了毛竹加工产业,为了增产增收,人们在水库周边的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水库氮磷超标等面源污染,水库水质一度降为Ⅳ类标准。
2014年,恰逢TNC在浙江乡村调研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龙坞水库因环境优美、位置优越被选为首个试点。由TNC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万向信托建立了“善水基金”信托,开始保护这个宝贵的水源地。
万事开头难。初步调研发现,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承包毛竹林地超过500亩,涉及43户村民。要解决严重的农药、化肥使用和农业面源污染,只能流转林地并集中管理,可村民们都不同意流转林地。
“村里人祖祖辈辈都看重自己的土地,情感上能理解。”张海江回忆说,“多亏当时国土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村干部陪我一起走访、答疑,约定了给予村民超过种竹收益的生态补偿,才得以推动项目实施。”
按照计划,“善水基金”信托用获得捐赠的33万元资金开始进行林地流转和集中管理。“3年时间,村民们亲眼见到水真的变清了。龙坞水库水质也从2014年的Ⅲ或Ⅳ类提升至可以直接饮用的Ⅰ类水质标准。”张海江感慨道。而更让村民们充满获得感的是,如今他们每年都能从水基金中获得172元/亩的补偿金,比自营竹林地收益提高了20%。就这样,流转林地很快扩充到了1000亩。
环境好了、收入高了,青山村趁热打铁,结合环境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厨余堆肥等生态行动,不仅让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也让村民们逐渐形成了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模式。
多元化生态产业提供发展动力
尝到水基金信托“甜头”的青山村,规划着用“生态”效益发展一批能带来可持续收益的产业。
余杭环境(水务)集团和黄湖镇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上游水库水源保护项目,这里生产的瓶(罐)装水纷纷销往下游周边城市,下游受益者支持上游保护项目,创造可持续资金来源,实现水源地的可持续保护。随着“饮水思源”这种受益者付费模式的开启,有机竹笋销售也开始向更大的市场挺进。青山村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的企业食堂、餐厅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洒农药的竹笋质好味佳,农户收入不降反增。
村里还适时推出了“自然好邻居”项目,交由绿水未来乡村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据该公司职业经理人杨环环介绍,这是一个商业反哺公益的项目。加入该项目的民宿、农家乐经营者,可享受绿水公司提供的经营培训、客流引导、设计改造等服务。与此同时,经营者需签订践行生态环保理念的协议书,承诺节约用水、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制品或塑料袋……之后,这些行为将被列入“自然好邻居积分”档案。在绿水公司运营的网络预订平台上,积分高的村民会优先获得客源推介。目前,青山村已有75户村民加入了该项目,项目年接待访客4万人次,2022年导流订单数额超80万元,将每笔订单5%至10%的收益拿来反哺水源保护项目。
除了发展乡村旅游,青山村还积极探索发展多元化生态产业。经大力宣传,村庄吸引了一批设计师、手工艺人和插画师前来创业。目前,约有40名设计师常驻该村,教授村民手工艺技法,并积极带领村民参与传统工艺品制作。如今,村里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在融设计图书馆里,常有文创工作者坐在一起热烈探讨、碰撞思维火花;坐落于竹坞水畔的莱莱竹编工作室等私人工艺坊,默默传承着竹编非遗文化,让自然生态与文化创意得到完美融合。
“不久前,区里在我们村举办了‘在青山·群响艺术季’活动,160多位国内外艺术家展示了100多个艺术项目,当时真热闹,一票难求。”谈到村里的文创活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红自豪地说。据介绍,青山村的手工艺品登陆过“设计上海”等国内外展会,利润远超同类手工艺品,其收入的40%被用于村里的环境治理。
“生态+研学”是青山村的又一张名片。由村小学改建成的青山自然学校,因自然风光优美,很快成为周边有名的自然研学基地、夏令营、团建等活动场地。记者在学校教室里看到老师正在讲授手工艺品制作。杨环环介绍说,场地、教室能带来租赁收益,客流量会带来农户增收。例如主题团建,服务对象为杭州、上海及海内外的公司团队,每年服务超过1万人次,可带动周边70余个合作农户增收。
持之以恒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2年年初,青山村“水基金”模式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同年,青山村还入选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目前,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正着手编制乡村单元详细规划,并通过多渠道协助青山村创建“未来乡村实验区”。
据村里估算,当初水基金等项目投资不足100万元,目前已撬动了近3亿元资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获得稳步增长,从2019年的66.8万元增至2022年的148万元,翻了一番还多;大批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为村里注入新的发展活力……这些令青山村引以为傲的改变,是生态赋能带来的利好。正是通过水基金项目改善生态环境后,该村又不断探索实施“自然好邻居”、融设计图书馆、青山自然学校等多元化生态产业,打通了“两山”转化路径,以“生态赋能”发展“绿色经济”,走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径。
傍晚时分,在绿荫下的运动场上,两个小男孩正欢快地踢着足球。强劲、蓬勃的绿色生命力,是青山村这座温婉秀润的江南小村最宝贵的财富。当下,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吹响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集结号。有政策、有资金、有坚定的践行者,掌握着生态富民密码的青山村,在“两山”转化发展之路上,又将探索出怎样的新思路、新模式?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供图: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