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是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被认为是能够助力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但是,要想大规模地利用氢气,就需要解决一个难题:如何从海水中制造出足够多的氢气。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国科学家是如何攻克这一难题的吧!
氢气也分灰、绿、蓝?
氢能源推广应用的前提是大规模生产氢气。工业上的制氢方式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原料,这不但耗费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而且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环境友好程度低,因此被称为“灰氢”。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在传统“灰氢”生产中使用先进的碳捕获技术,可以降低碳排放量,如此得到的氢气被称为“蓝氢”。
而更吸引人的是“绿氢”,也就是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来生产氢气。
海洋:巨大的“氢矿”
如图1所示,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发生分解,即在阴极上产生氢气,在阳极上产生氧气。基于这个电解水原理,把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间歇式的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应用到“绿氢”生产上,成为实现能源转化和储存的良方。而水是生产氢气的极佳原料,因此,电解水制氢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但知易行难,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攻克很多科学技术难题。例如,如何在更省电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氢气,即提高从电能到氢能的转换效率。为此,材料化学专家正努力通过开发新型高效的电催化剂来攻克这个难关。
另外,目前电解水制氢使用的都是纯净的液态水,如何在节水条件下高效制氢呢?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了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宝库。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8%,海水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6.5%。海洋就是一个巨大的“氢矿”!
像冲锋衣一样的神奇薄膜
电解海水生产氢气显然是个妙招,但困难也随之而来。我们知道,海水是苦咸的,这是因为海水里除了水之外,还含有大量其他化学物质,主要成分是氯离子、钠离子、硫酸根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钾离子、碳酸氢根离子、溴离子、锶离子、硼酸分子和氟离子。
氯离子和镁离子是干扰电解海水制氢的主要杂质。这是因为,在电解过程中会发生氯离子转化为氯气的副反应,并与氧气的生成产生竞争;镁离子会生成不易溶解的氢氧化镁,并沉积在电极表面,从而使电催化剂失去作用,影响电极的寿命。如果将海水淡化后再用来电解水制氢,必将带来额外的能源消耗,可谓得不偿失。
庆幸的是,中国科学家巧妙地把海水蒸发淡化与电解水结合起来,实现了海水的稳定、高效电解制氢。如图2所示,研究人员使用聚四氟乙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可作“不粘锅”涂层)薄膜把海水和电解装置隔离开,这层膜就像冲锋衣一样防水但是透气,海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可以透过它向电解装置内部扩散,而杂质仍然留在海水中不能通过。水蒸气遇到聚乙烯醇(一种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和氢氧化钾的复合水凝胶电解质后,又会凝结成纯净的液态水。
随着氢气和氧气的释放和导出,纯净的液态水逐渐减少,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海水中的水蒸气继续向电解装置内部输送,源源不断地补充电解所需的原料,使电解水过程持续发生。这样的装置在深圳湾的海水中可以稳定运行达3200小时,性能可与使用纯水的工业碱性电解设备媲美。
中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成果为大规模海水电解制氢带来了希望。未来,可以利用海洋上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实现高效、清洁的“绿氢”生产,到海洋中开采“氢矿”将不再是梦想!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责任编辑:胡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