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地方资讯 » 正文

京津冀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发布日期:2023-07-1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吉亚矫 韩秉志 顾阳  浏览次数:112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超分辨显微镜、金属透明电极、柔性电子皮肤……在北京市海淀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里,硬核科研成果在光电、生物医学成像、高端装备、先导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生根发芽,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世界难题,100篇科研文章里可能只有1个具备转化潜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坦言,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是构建灵

超分辨显微镜、金属透明电极、柔性电子皮肤……在北京市海淀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里,硬核科研成果在光电、生物医学成像、高端装备、先导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生根发芽,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世界难题,100篇科研文章里可能只有1个具备转化潜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坦言,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是构建灵活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是顺应协同创新体系的产物,旨在结合京津冀三地优势产业,组建区域成果转化中心,培育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心已实施前瞻性项目208项,有139项成果实现了产业转化。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如何服务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重大项目应用落地的?

“首先,颠覆性技术不是规划出来的,往往是不期而遇。其次,颠覆性技术的演化路径不确定。在发展过程中,多门类技术难以同步实现,只有极少数真正走完全流程。”王茤祥说。

基于此,创新中心与一流大学等组成了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选拔和实施了一批突破“卡脖子”难题的重大项目。未来,每年将新增50个至100个项目,加快形成引领带动效应。同时,组建专职项目经理团队,负责项目全生命周期运营。

技术成果转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仅靠高校研究远远不够。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超分辨精准诊疗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姜杉与同事们进一步完善超分辨显微镜项目。姜杉表示,如果没有持续的配套技术,可能不少科研成果在发布论文后就会搁置,“因为大学实验室往往不具备将成果进一步转化的条件和资金”。

为了搭建转化路径,畅通转化堵点,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自建技术实验室。“当科研成果需要放大时,我们会快速组队,接力将大学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王茤祥告诉记者,团队跟着项目走,是他们对成果转化模式的新探索。

科研成果应用还要靠“市场之手”调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入市场化知识产权基金参与项目决策,实时追踪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先进传感技术实验室副研究员李嵘峰解释,前沿技术研发更加追求先进性和探索性,容易导致技术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实验室可据此灵活调整研发方案,使研发尽可能贴合具体应用场景”。

“通过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工程,给优质企业提供定制技术,进行技术基因改造,我们目前已和5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合作。”王茤祥说,正是通过突破性的创新组织结构,将科研技术融入产业链,越来越多的前瞻性研发成果加速转化,引领企业创新、助力产业升级。(记者吉亚矫 韩秉志 顾阳)

责任编辑:丁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