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往陕西途中,考察了山西运城盐湖,结合展板、展品等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实地察看盐湖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古称河东盐池,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于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
运城,也因“盐运之城”得名。在与盐湖相守的中条山里,始凿于西周初期的虞坂古盐道至今保存着盐运留下的车辙槽印。
这是5月16日拍摄的运城盐湖。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千百年来,从日晒天成、自由捞采,到天日曝晒、集工捞采,再到垦畦浇晒,先民们的产盐工艺日益精进。完整的“垦畦浇晒法”在唐朝时期已经形成,在世界制盐史上开先例,并沿用至今。
这是5月16日拍摄的运城盐湖。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作为古代重要的经济命脉和税收大宗,盐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宝”。各朝代在运城盐湖周边修建禁墙,湖区外围修建有防洪体系。历代百姓还完善了盐湖的围堰系统,把盐湖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池塘,由于钾、钠等成分浓度不同,以及湖中盐藻、卤虫的繁殖,在高温和强光作用下,就形成了“七彩盐湖”的美景。
运城盐湖呈现出七彩美景,从空中俯瞰,犹如天然“调色盘”。(2020年5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飞航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加大了对运城盐湖的保护与利用。随着海盐、井盐的大量开发,20世纪80年代开始,千年盐湖逐步停产食用盐,转向开发芒硝、无水硫酸钠等化工产品。然而,长期的工业生产也使运城盐湖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
随着气温下降,运城盐湖出现“硝花”景观。(2018年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进入新时代,当地政府坚持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重,减少工业开发、矿产开发,大力恢复“湖”的本来面貌,把运城盐湖从矿区、工业区变为生态保护区、旅游打卡地,为盐湖长远可持续发展预留了资源空间。
2020年9月,运城盐湖正式启动“退盐还湖”,湖区的工业生产活动被全面清退,堤岸整治、江道疏浚、防汛加固等生态修复专项工程顺利实施,“绿山、治水、活盐、兴产、靓城”综合治理一体推进。同年,《运城市盐湖保护条例》出台,盐湖保护有了法规依据,保护范围拓展至生态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如今,漫步在盐湖的环湖绿道上,湖水清澈、湖边植物茂盛,成群的飞鸟在湖面上嬉戏,“非水即绿”正成为盐湖区域的新景致。
随着气温下降,一些火烈鸟飞抵运城盐湖,成为冬日盐湖一道美丽的风景。(2020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毅敏 摄
生态是盐湖的最大价值。“退盐还湖”两年多来,运城盐湖已成为白天鹅、火烈鸟等200多种野生鸟类栖息的家园,候鸟数量过万只。其中,火烈鸟是盐湖常客,每年7月至12月在湖区觅食活动。当地也因此成为国内观鸟爱好者的打卡地。
随着天气回暖,大批候鸟飞临运城盐湖的湿地,给春日的盐湖增添了生机。(2020年4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飞航 摄
依托千年盐湖以及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运城市正在全力打造集绿色、人文、康养于一体的河东池盐文化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孟夏时节,站在盐湖岸边放眼望去,水禽候鸟簇聚,七彩湖光宛如巨型调色板,美不胜收。
记者:梁晓飞 王劲玉
视觉:张爱芳 郝晓静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山西分社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宋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