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繁茂,郁郁葱葱。江西日报记者洪子波 摄
峰峦叠嶂,山高谷深,道路崎岖。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高桥乡英溪村位于罗霄山脉北端东部的深山,2016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9%,居全省之首。村里蜿蜒流淌的英溪河,是修河的源头之一。溯河而上,植被繁茂,山路越来越难走,人家也越来越少。大山深处,我们认识了两户不同的源头人家。

铜鼓县高桥乡英溪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江西日报记者洪子波 摄
不能再往前走了,郑楷瑚家酱黄色的老房子赫然伫立在河岸边。走进堂屋,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张烈士证,它见证了这个家庭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牺牲,也彰显了家族的无限荣光。
已经80岁的郑楷瑚和妻子住在山里,儿子在城里有工作,接老人出去住了好几次,因为舍不得这一方山水,他们还是回来了。对山水有特殊感情的郑楷瑚,曾有一段时间很迷茫,那时村民都在山上砍树,钱是赚了一些,可环境变差了。“最差的时候,英溪河里水没了,穿布鞋都能过河。”郑楷瑚说。后来,大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封山育林,这山又绿了,河又满了。郑楷瑚感慨地说:“人们都说存钱存银行,我看,不砍树就是存钱,是在给子孙后代存一笔大钱。”
英溪村地处修河源头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4.3%,除了少量人工林有计划地采伐外,茫茫森林都处于保护状态。“我们祖祖辈辈都靠山吃山,2002年山上的公益林开始禁伐,2016年天然林也列入禁伐范围后,很多人不习惯。”英溪村党支部书记郑焕桥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前砍树卖,一亩山最少200元,如今拿停伐补偿,每亩只有17元。因为收入来源锐减,只有536人的英溪村贫困户多达158人。

郑楷其的新家位于铜鼓县高桥乡政府旁边。江西日报记者洪子波 摄
蹚过英溪河,赤着脚,再往前挪,源头的山坡上,忽然出现了一块平地,十几个蜂箱随意地散放着。郑焕桥告诉我们,这原是贫困户郑楷其的家,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让他们一家只花了不到1万元,就搬出了大山,老房子也就拆了。
走进郑楷其在乡政府旁边的新家,一套四室两厅的公寓,宽敞明亮。说起原来住在山上的情形,郑楷其不由得叹了口气。那时,他妻子病重,好几次半夜晕厥,因为交通不便,人差点就没了,郑楷其空守着一手剃头的好手艺无处可施,有时走村串户一整天也没两个顾客,孙子上学要走1个多小时山路……“不过那都过去了,你看我现在多好。”郑楷其话锋一转,笑着向我们介绍,搬到集镇后,他捡起了剃头的老手艺,在安置点楼下开了间简易的理发室,因为服务周到、价钱合理,生意兴隆;儿子学了技术,跟着村里人到外地打工;儿媳在乡里找了个做饭的活,方便照顾家人;孙子孙女上学近在咫尺。村里还组织他们发展养蜂产业,因为生态好,每年生产出来的蜂蜜以每公斤100元的价格销售,还供不应求。

郑楷其用二胡演奏《东方红》。江西日报记者洪子波 摄
现在,郑楷其多了一项爱好,到小广场拉二胡,他最拿手的曲子就是《东方红》。聊着聊着,他兴奋地拿起柜子上挂着的二胡,给我们演奏了两遍,一边拉一边感慨地说:“真没想到,临到老,我还过上了这样的好生活。”
通过发展产业、推动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多管齐下,2018年,深度贫困村英溪村整村脱贫了。郑焕桥告诉我们:“有人看中我们这里生态好,正准备建一个红豆杉集中观赏区,以后我们还要搞乡村旅游,到时候请你们再来英溪,一定会更美!”
记者手记:
这是我们采访的第一站,出发前,一直想找寻一个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看看当地百姓的生活,听听他们的心声。
源头人家,有的人留下,有的人离开,留下的是为了心中的坚守,离开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英溪村地处修河源头,又是江西省贫困程度最深的村,一边是为生态保护作出的牺牲,一边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需求,如何平衡?在脱贫攻坚中,英溪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方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把扶贫合力精准传递到贫困户身上,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英溪村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保护和发展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了青山,就能赢得未来。
江西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