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发布日期:2023-04-29  来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  作者:林武  浏览次数:105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并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山东将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并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山东将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努力打造全面创新实验区、统筹协调引领区、生态保护样板区、共同富裕新范例、对外开放新高地、安全和谐示范区,加快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一、践行“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的理念,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面创新实验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近5年来,山东突出绿色低碳转型,滚动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实施500万以上技改项目6.7万个,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必须积蓄更加强大的创新动能,山东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强化生态科技引领、生态技术推广和生态能源开发,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面创新实验区。

一是强化生态科技引领,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聚力构建高能级区域创新平台力量。提升云计算装备、高速列车、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能级,完善“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高标准建设崂山实验室,加强省实验室建设,加速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聚力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发展壮大等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更多“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聚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制定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工作方案,发布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全面提升绿色低碳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纵深推进国家科技改革试点,深化科技奖励改革和人才评价改革,扩大科技合作交流、畅通成果转化通道,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

二是加强生态技术推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群化,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钢铁、化工、建材、有色等产业结构调整、工艺绿色革新,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推动数字赋能,打造先进计算、虚拟现实等产业集聚区,实施“云行齐鲁·工赋山东”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服务数字化”,为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推动“两高”行业改造提升,全面对标国家确定的能效水平标杆值,“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倒逼企业加大改造力度,提速绿色转型步伐。

三是重视生态能源开发,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新能源扩容倍增行动,以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为引领,聚力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胶东半岛核电、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安全有序开发利用核能,推动能源消费增量主要由清洁能源供给。加快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切实发挥煤电兜底保供作用,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煤炭绿色开采技术。推进天然气骨干管网建设,构建形成“一网双环”供气格局。因地制宜建设重型燃气机组、分布式燃气机组、“风光燃储一体化”项目,为能源供应保障和清洁低碳转型提供支撑。加快能源跨区域合作,扩大“绿电入鲁”规模,积极参与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加快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建设,提高输电通道中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建设智能、绿色的新型能源体系。

二、践行“共同抓好大保护,协调推进大治理”的理念,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引领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坚持区域城乡协调共进,按照“城乡一体、区域协调、陆海统筹”空间布局,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引领区。

一是坚持城乡一体,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新范式。不断完善城乡环境设施,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向周边农村延伸,持续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造,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加快推进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等低能耗交通方式,统筹推进公交车更新换代,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高标准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建设“无废城市”,推广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村镇和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创建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二是坚持区域协调,探索省域合作新机制。建立省会经济圈生态环境协同监管模式。建立联合监测、执法等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深化开展行政边界地区生态环境联合执法行动,合力推进边界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健全胶东经济圈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签订跨市界地表水断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并完成资金清算任务,强化主干河道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加强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协同应对跨市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建设鲁南经济圈区域绿色新廊道。认真抓好南四湖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统筹推进沿运河、沿微山湖流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联合开展京杭运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系统修复保护。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深入实施“四减四增”行动,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是坚持陆海统筹,开辟生态文明建设全域合作新空间。聚焦深远海设施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港口和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示范项目,加快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海洋创新生态体系。着眼打造一流海港,建设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加快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海河陆空“四港”联动,积极培育现代航运综合服务体系。强化港口资源综合利用,打造集风能开发、氢能利用、海水淡化及海洋牧场建设等为一体的海上“能源岛”。

三、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样板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山东作为山河湖海生态资源丰富的东部生态大省,将聚焦黄河三角洲、泰山、海洋三大生态禀赋,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样板区。

一是高标准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必须倍加珍惜。山东将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重中之重,坚决扛起维护黄河下游和黄渤海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突出强化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实现生物多样性观测常态化。

二是高质量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协调泰山生态区、大汶河—东平湖生态区和小清河生态区三个片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提升泰山区域对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功能,切实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国家重要交通干线运行安全,努力将泰山大生态带打造成“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生命共同体,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示范和贡献。

三是高水平开展海洋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积极推进长岛国家公园建设,聚力打造长岛国际零碳岛等一批标志性零碳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加强海洋生物种类保护,建设海洋资源基础信息平台。统筹实施沿海防护林、河口、岸滩、海湾、湿地、海岛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海湾污染防治,推进渤海湾(山东部分)、莱州湾、丁字湾、胶州湾等重点海湾整治,扎实开展入海排污口整治和质控核查,强化陆源污染排放监管。

四、践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新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东是人口大省,户籍和常住人口“双过亿”,将聚力推动“绿色消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惠民”三大行动,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新范例。

一是引导居民绿色消费。全面落实国家促进绿色消费要求,推进消费绿色低碳转型。促进食品绿色消费,推广粮食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和绿色优质农产品,实施“粮芯计划”,开展“绿色饭店”创建,引导餐饮行业绿色集约发展。推行衣着绿色消费,加强绿色印染攻关,应用好绿色纤维制备、废旧纤维循环等技术,规范旧衣物捐赠。推广居住绿色消费,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开展零碳社区建设试点,深化“百乡千村”绿色能源发展行动,推进乡村用能清洁化。发展交通绿色消费,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购用,扩容充电基础设施,实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有序引导用品绿色消费,推进公共机构消费绿色转型,促进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使用,努力使厉行节约、环保选购、重复使用、适度消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完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模式和政策体系,探索建立保护者收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引导机制。启动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健全配套支持政策,制定全省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完善全省生态产品经营开发项目库管理机制,定期向金融机构推介优质项目,为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提供稳定融资支持。

三是构建生态惠民机制。着力提升生态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价值含量高的产品,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走向共同富裕。

五、践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理念,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大背景下,山东开放型经济呈现逆势增长,近5年来,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增长近一倍,良好的开放型商贸业态为山东更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渠道。在新起点上,山东将重点抓好“绿色贸易、绿色外资、绿色平台”,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是推进绿色贸易发展。将生态理念纳入进出口工作要求,扩大绿色产品和服务出口,逐步优化贸易结构,加快外贸绿色低碳转型。开展出口质量提升行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扩大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出口。开展进口贸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健全完善进口贸易促进体系,培育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国际市场碳关税影响分析,用好贸易救济规则,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二是加快绿色外资招引。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引导更多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发展等领域,推动山东制造业降碳提质增效。用好“选择山东”云平台,聚焦绿色低碳、现代海洋、数字产业、高端装备等领域,吸引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境外高端人才入驻山东,高水平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港澳山东周等重大活动。举办“山东绿色产业发展合作交流会”,推介产业政策与合作项目。支持外企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外资企业做能效、税效等方面的“引领者”。

三是建强绿色开放平台。实施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升级版,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绿色低碳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建设水平,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在能源等领域贸易投资合作,推进上合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突出对外合作园区载体作用,重点建好青岛中德生态园、济南中欧绿色制造产业园,精准对接欧美国家商协会和重点企业,深化在绿色低碳等领域的贸易投资合作。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绿色清洁能源项目与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项目,带动技术、产品“走出去”。

六、践行“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理念,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安全和谐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山东将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风险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黄河安澜、粮食安全、民生稳定”,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安全和谐示范区。

一是确保黄河下游安澜。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牛鼻子”,持续实施“二级悬河”治理工程,推进下游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完成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防洪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持续提升黄河干流防洪能力,稳定黄河入海流路,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持续开展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多功能特色农业,提高后续增收致富能力。

二是确保粮食安全。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创建示范,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坚决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加强耕地执法,实施占补平衡项目全程监管,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到位”。稳定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对耕地保护工作突出的县予以奖励。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粮食存储安全水平和流通效率。

三是确保社会稳定。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打击和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风险,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山东。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踏上新征程,山东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记“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多山东贡献。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凯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