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我国开展了哪些工作?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不断加强部际联动和央地合作,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二是颁布和修订了生物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2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法律,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三是初步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18%,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四是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和评估,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五是积极引导、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担当、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如何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迄今我国海洋生物共记录到28000余种,约占世界已知海洋生物物种总数的11%。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海洋保护地网络体系,为珍稀濒危的哺乳类、鸟类、爬行类等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其栖息、繁育和觅食的场所,并规范、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提升对海洋生物的保护、救护能力;严格海洋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监督检查活动;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监管,对各类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关键海洋物种分布区等开展常态化监测监管;加强海洋科普教育和宣传,鼓励公众加入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列之中。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生态安全知识百问》)
责任编辑:屈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