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基因学说
polygenic theory
定义:由尼尔松·埃勒于1908年提出的阐明数量性状遗传的基因学说。认为数量性状受一系列微效基因的控制,效应可累加,不存在显隐性,且对环境敏感。
学科:遗传学_总论
相关名词:等位基因 数量性状 非加性效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尼尔松·埃勒是一位瑞典遗传学家,于1908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基因学说,即数量性状遗传的基因学说,也称多基因学说。他认为,植物的许多性状(如花的颜色、植株高度、籽粒大小等)是由多个基因的组合控制的,并且这些基因是分布在一对染色体上的。根据他的理论,每个基因都有两个等效的形态,称为等位基因。当一个个体具有相同等位基因时,它们被称为同合子;相反,则称为异合子。此外,这些基因还有不同的表达量,从而影响了数量性状的表现。
埃勒的多基因学说理论来自他的豌豆实验。在实验中,埃勒观察到豌豆的花色、籽粒形状和颜色等都受多个基因的组合控制。他还发现,这些基因是以一定的比例和方式进行组合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豌豆的花色和其他性状呈现出连续性数量性状的表现形式。随着科学的发展,多基因学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修正。例如,我们现在知道基因表达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相同基因组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性状。此外,基因之间也可以相互作用,从而产生非加性效应,这进一步增加了数量性状遗传的复杂性。
作为遗传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多基因学说为人类基因组和疾病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多基因学说促进了研究人员对基因相互作用和表达调节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人类基因组的复杂性,进而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在疾病研究中,多基因学说强调了个体化诊疗和治疗的重要性。每个人的性状和疾病风险都是由许多基因的遗传信息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共同决定的。这些基因可能是不同的类型,包括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线粒体基因等。了解个体基因组的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患者的风险。
(延伸阅读作者: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李宁博士)
责任编辑:张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