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建筑风貌,阡陌交错的乡间野趣,企业、工作室、民宿、餐厅的混搭业态格局……从上海市区出发,驱车两小时就到了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这里是上海市民的“后花园”。很多人已经说不清吴房村昔日那副贫困村的模样,但生活在这里的老人记得,以前村路泥泞,房屋破旧,河水淤堵浑浊。如今再看,给人以隔世之感。
吴房村历经300年沧桑,虽有深厚底蕴,却也被时代发展大潮裹挟为繁忙都市一侧的失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部署实施后,上海市规划了第一批建设的9个精品试点村,吴房村为其中之一。2018年9月,中交建所属的中交上航局作为建设方进驻到这里,承担了吴房村房屋改建、道路桥梁、河道疏浚、景观绿化及管网管路等的建设,给这座小乡村带来了无限的发展可能。吴房村一期项目已于2019年6月率先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二期项目也于2020年3月顺利竣工。
然而,项目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中交上航局上海交建公司吴房村项目经理曹峥回忆称,当时的吴房村建设可谓“一团乱麻”,农林水田路桥房,同一个工程中包含了市政、房建、水利、景观绿化等多种专业项目,涉及的施工工艺几乎涵盖了上海交建公司资质证书上的全部施工内容。作为项目团队首次参与的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这同时考验着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和与村民打交道的能力。
“我们是在进行乡村振兴建设,就必须有央企的风范和责任担当,一定要规范管理,让老百姓放心满意。”开工之初,曹峥就立下“军规”——进入施工区域,必须尊重老百姓的生活习惯。
蓝天白云下,修葺一新的吴房村宛如一幅画
设计方在进行早期设计时,只能根据整体设计方案出图,这样可能无法满足全部村民的需求。为了确保设计符合大家的心理预期,项目团队在施工过程中与村民反复沟通,修改设计方案,以期达到最好的施工效果。在建设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村民家需要更换瓦片、修缮门窗、围墙等在施工中能够一并完成的修缮工作,项目团队便多出一份力。被项目团队的诚心打动,改建签约数从最初的17户增加到61户,基本实现全覆盖。
如何让百姓居住、企业办公、文化旅游等功能在一方土地上融合共生,是项目团队面对的最大难题。“过往我们承接的项目大都是城市单体项目,改造这样的田园综合体还是第一次。多数时候,我们必须清空自己,抛开既有经验,寻找属于大都市乡村特殊的建设方案。”曹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农舍重建以及房前屋后的绿化,都摒弃了之前在城市一贯采用的做法,“农村还是要有农村的样子”。
根据设计方提供的写意山水画概念,曹峥带领团队将农、林、路、桥、水、田、房这一个个元素从画稿里带到现实世界。项目团队充分考虑当地的民风民俗,将吴房村文化底蕴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新建的门头铺装,用的是村里拆房子留下的瓦片,村民们废弃的水缸、磨盘等老物件被放置于村子的各个角落做成景观,百年老榉树旁的竹林附近被开辟出一条环形步道,人们可以置身其中。此外,在保留村庄历史风貌的同时,团队还力争在景观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故事,以故事展现历史、以历史体现风貌。
粉墙黛瓦与盛放的桃花相映成趣
吴房村所在的青村镇被称为“中国的黄桃之乡”,每逢春天,小桥流水与桃花十里相映成趣。如今的吴房村俨然成为上海的“市郊桃源”,纷至沓来的游客移步换景,抬眼就能望见“绿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
吴房村新建的门头铺装用的是村里拆房子时留下的瓦片,一块块瓦片清洗干净后叠合成波浪的形状
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也是“吴房模式”的灵魂所在,只有新生人才不断涌入,乡村的内生动力才能被不断激发。眼下,吴房村的新村民已突破150人,其中不乏海归,985、211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他们既在这里创业,也在这里生活。吴房村新老村民融合一体,氛围和谐向上,就像个大家庭,年轻人都凝聚到了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画卷的徐徐展开,吴房村成为中交上航局转型升级再铸辉煌征程上新的实践和跨越,中国企业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也展现出更多责任与担当。
中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