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的“撒玛坝万亩梯田景观”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到撒玛坝,不知梯田之大。”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着连片面积最大的“撒玛坝万亩梯田景观”,梯田总面积达1.6万多亩,有4300多级梯田,最低海拔600米,最高海拔1880米。四周有茂密的森林4000余亩,秀美的村镇21个。
撒玛坝梯田有着1300多年历史,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集中展示着“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中国梯田文化的明珠和杰出代表,是农耕文明的典范。
这里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撒玛坝梯田作为哈尼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保护的缓冲区。
迤萨马帮古城 江蕊先 摄
迤萨马帮古城
迤萨马帮古城就是如今的红河县县城,在前往撒玛坝景区之前,可以先到这里游玩一圈。
从红河州府蒙自驱车前往,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到了这个修筑在山顶的小县城。马帮,曾经是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组织。1928年,迤萨的淘金者纷纷前往东南亚经商、侨居,打通了滇南第一条通往东南亚的马帮之路,走出了滇南旅居国外的第一代华侨,用马帮商队驮出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古城东门楼的古建筑群,许多都是上百年的房子,有的是中式风格的庭院,古朴而庄严;有的是高耸的古堡,历史感厚重。古建筑群由东门城楼、姚初居中西合璧民居和钱二官院3处共同组成,建于民国初年,建筑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有“江外建筑大观园”的美誉。
县城房屋依山而建,青砖白瓦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小城的主街是单行车道,逛完东门楼的建筑群,可顺路到小城街心花园广场小憩片刻。即便隆冬时节,在这里还如盛夏一般,微风拂过,略有丝丝清凉之感。
这些古老街道的屋檐走廊,有些还挂着马灯,路上的青石板时不时能看到马蹄的痕迹;粗壮的榕树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历史故事,恍惚间好像看见马帮队伍出城又回来的身影。这些不畏艰险、敢于闯荡的迤萨汉子们一批批踏上旅程,他们驮出去山货、药材,驮回布匹、盐巴。他们的创业壮举,开辟了一条条江外到江内的通商道路,记载着迤萨古城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段生命历程。
马帮之路,蕴藏着“敢于争先、风雨同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也持续激励着这里的人们为生活理想奋斗不止,为实现梦想锐意进取。
在雾气里若隐若现的撒玛坝梯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梦幻天地
从古城出发,一路盘山而上,将近一个小时车程后,就来到目的地宝华镇。这里的居民住在山头和山腰之间,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也在此处。
此时,如果时间已晚,不妨在宝华镇住一宿。爱好摄影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里银河当空的美丽夜晚,找一个机位,大片儿随手可得。晚餐可以选择这里的油炸黄鳝和哈尼蘸水鸡,配着这里特产的红米饭,等3杯焖锅酒下肚,白日里27℃骄阳下的感觉又回来了。四周没有市井的嘈杂,可以彻底放松身心。
清晨,撒玛坝灌满水的梯田由暗变明,在雾气里若隐若现,细细窄窄的田埂勾画出梯田的蜿蜒形态,将山势衬托得更加磅礴。鸟儿在田埂边的树梢上吵吵嚷嚷,鸭子在田中戏水,山鸡飞跑着,把小草上的露水踩破。
站上撒玛坝梯田“鲁亏巴底”观景台,万亩梯田气势磅礴,尽收眼底,山水、田园、村寨映入眼帘。梯田风姿绰约,是天然的诗画。
撒玛坝梯田一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田多收
梯田与森林珠联璧合,蓝天白云与清澈水面相映成趣。
近年来,当地坚持以维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为重点,沿用传统民间水资源、森林管理方式,恢复生态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划定保护红线,新建加固小型坝塘,开展农业面源、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系统地保护哈尼梯田。
红河州还推广了“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使传统农业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红米)、梯田鱼、泥鳅、梯田鸭、鸭蛋的综合收益,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还建立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种植生产经营模式,开发出红米早餐粉、红米酒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村民逐年增收。
撒玛坝万亩梯田是红河县优质梯田红米主要产区,当地政府积极组织村民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管理和服务,将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农耕技艺传承四位一体同步推进。这里已形成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和农耕体验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撒玛坝梯田四季都有美丽风景,而冬春两季正是梯田云海规模宏大的季节,不少游客赶着这个梯田水满的日子前来。若是春耕时节来到宝华镇,梯田里繁忙的景象会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若是夏季节庆集中的时候前来,游客还能下田体验捉鱼和捉泥鳅。水稻景观是撒玛坝梯田不断吸引外来游客的法宝。这里人人都意识到保住了梯田,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更多村民就可以本地就业。
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撒玛坝,唱出了一首山水和谐、生活美满的哈尼歌曲,这首歌曲唱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责任编辑: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