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路径

发布日期:2023-01-30  来源:《前线》杂志  作者:郑功成  浏览次数:110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我国已进入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在全国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增进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并厘清走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从多个维度认识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我国已进入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在全国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增进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并厘清走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从多个维度认识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最为亮丽的底色。因为共同富裕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

从理论维度来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一个理想追求。其来源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基因诉求和历史使命。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定下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基调,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并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付诸行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带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就是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定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国家治理优势,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因此,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定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时的清晰界定。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推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定会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下,民之所盼为政之所向,党和政府必定通过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安排来促使这种期盼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民心所向,均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从实践维度来看,新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能够走出共同富裕的新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一系列福利制度造福亿万人民,使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并成为国家主人。改革开放后,通过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快速持续发展,使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到世纪之交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八大后,通过大规模的脱贫攻坚行动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实践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反贫困、促公平、求共富的成功实践,亿万人民从饥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的持续飞跃,雄辩地证明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也是创造能够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路。

从价值维度来看,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世界现代化史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实现现代化,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即使是社会保障制度最为健全的西欧北欧福利国家,也不过是因社会共享份额较多而处于相对平等的发展境况,离共同富裕还有着不小差距。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私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其不可能真正走向共同富裕。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共同富裕不仅是应有之义,而且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大厦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伦理与价值基石。一方面,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强调的是全体人民都能够过上公平、富足、有品质的生活。这种生活当然不会是完全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但社会平等度必定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普遍处于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状态,是物质和精神双富裕。如果只有物质富裕,不过是暴发户式富裕,不可能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只有将个体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都提升到超越物欲的境界,才是物质精神都富裕的共同富裕。因此,我们不仅要继续创造物质财富,还需要同步创造精神财富。

从时间维度来看,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一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要有足够丰厚且可持续的物质基础支撑。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已超过1.2万美元,但尚未踏进高收入国家门槛。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这一指标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应当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可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绝非短期内可以实现,必然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需要全体人民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共同创造。在这一进程中,也不可能是所有人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另一方面,走向共同富裕又不能是一个遥遥无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高水平的福利制度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平等度,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持续升级,亿万人民需要有清晰、稳定的预期,所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步伐也慢不得。事实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给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从空间维度看,共同富裕是包括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内的整体概念。在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现实条件下,不同地区的富裕程度必然存在一定差异。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不可能齐头并进,但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应当是不断缩小这种差距。因此,国家必然要采取相应的统一行动,如乡村振兴、税制优化、发展社会保障以及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各地区也不能消极等待,而是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探索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党中央选择浙江作为共同富裕先行先试地区,就是为了给全国作出示范。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各地走向共同富裕的节奏虽然会有快有慢,但一定是全国一盘棋。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最具综合意义的表征。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特别需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找准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持续做大财富“蛋糕”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尽管我国已经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但家底并不厚实,现在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很突出,社会结构仍是低收入群体规模偏大的金字塔型结构。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下,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升级,并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特点。以上情况决定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还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断地提升社会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为此,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无疑是基本着力点。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持续做大财富“蛋糕”,为共同富裕奠定日益丰厚的物质基础。

构建公正的分配制度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完善分配制度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表明共同富裕说到底是人民生活的普遍富裕,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直接决定着共同富裕的程度与成色。中外发展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或者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却不可能自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分配制度如果不公正,“蛋糕”做得再大也不可能走向共同富裕,结果只能是两极分化、阶层固化。因此,没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只会是纸上谈兵;没有公正的分配制度,富裕也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利”。基于我国的现实,如果不重视分好“蛋糕”,基尼系数仍将居高不下,低收入群体仍然规模庞大,中等收入群体仍然无法壮大,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将受到直接影响。因此,现在已经到了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重的时候了。只有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有效矫正市场失灵现象,才会更加有利于继续做大“蛋糕”,才能真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并最终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要完善分配制度,就必须构建好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这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下,关键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特别要真正激励勤劳致富、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真正规范好收入分配秩序、规范好财富积累机制。在保护一切合法所得的同时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在不断增强再分配力度的同时发挥好第三次分配的有益补充作用。

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平等就业是实现勤劳致富的必要条件。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稳定的收入来源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逾1300万人。劳动力结构在不断优化,劳动报酬也在增加,但总体而言,平等就业的格局还未形成,劳动报酬偏低的现象并未改变,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还未完全到位,就业质量仍需提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同时明确提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唯有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中去,才能促使就业质量上新台阶。当务之急是认真清理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中影响就业质量与就业平等的规制,进一步完善促进高质量就业、平等就业的政策体系;积极开拓新的就业战略空间,如大力发展养老、育幼、助残等社会服务业,在解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的同时激发民生经济不断增长;大力引导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使之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中坚力量;完善灵活就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政策体系,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等。

建立健全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地界定了社会保障的重要地位。社会保障不仅是所有现代化国家的标配,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外既往实践表明,社会保障发达程度与社会平等度呈正相关关系。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强制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私有制下的痼疾、弥补了市场失灵。社会保障更是在我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发展质量还不高,社会保障制度尚不成熟。当务之急是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社会保障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的大局,以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全民共享为出发点,在坚持共建共享、互助共济的原则下,尽快优化现行各项制度安排,积极稳健地扩大社会保障共享份额,持续加大再分配力度,确保社会保障在高质量、可持续、法治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最终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障。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目标任务。目前,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儿童服务、残疾人服务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等均还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状态,这些领域必须全面加快发展步伐,并在尊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口结构变化与流动规律的前提下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快速增加服务供给总量的同时,着力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社区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通过高效精准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加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布局。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

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其无法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过往的篇章并不只是揭开了序幕,而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即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即将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且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由此形成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等,这些因素为我国按照党的二十大确立的战略部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与英国开启现代化时的千万量级人口规模和美国领跑现代化时的上亿量级人口规模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为波澜壮阔的现代化。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8%,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如此巨大人口体量的国家进入现代化,将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在巨量级人口规模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现在又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坚定地踏上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当共同富裕愿景变成现实之时,就是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成熟之日。能够让一个人口规模如此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更加充分地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将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的选择。因此,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造福世代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而且必定为人类现代化贡献全新的制度文明。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研究”(项目编号:21STA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朱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