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原产于中国,系传统名花之首,为著名的观赏花卉。在古代,牡丹被称为“木芍药”。据《本草纲目》载:“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这是因为二者是近亲,同为芍药属,故常相提并论。区别在于芍药系草本,茎为草质,牡丹系木本,茎为灌木。
那么,“牡丹”之名又因何而来呢?
我们先从“牡”字说起。古汉语中,“牡”字常出现在“牡+动植物名称”为结构的词语里,有两个义项:一是指雄性,与“牝”相对,如“牡牛”“牡菊”等;二是指体型较“大”的动植物,如“牡蛎”“牡蒿”等。据《说文》等字书的解释,“牡蛎”为蚌之大者,“牡蒿”俗名“齐头蒿”,为蒿类植物中之高大者。从植物学角度来讲,牡丹系双性花,即同一朵花内既有雄蕊,又有雌蕊(与之相对的是单性花,指的是一朵花中仅有雄蕊或雌蕊)。这说明“牡丹”之“牡”并非指“雄性”,而是指“硕大”。对此,古人早有明确认识,如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云:“牡蛎言牡,非谓雄也。”《本草纲目》中“牡蛎”条下引用了段成式这句话,又补充说:“且如牡丹,岂有牝丹乎?”
那么,“牡丹”的“丹”又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此字指丹红色。虽然牡丹品种繁多,亦不乏五颜六色,但在古代以红色为“正色”,正如《本草纲目》所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上品。”清代还有一个著名的案例。有人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前人咏紫牡丹的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原意是说红牡丹为上品,紫牡丹能称上品是因夺了牡丹的正色,是“异种称王”。“朱”即红色,又是明朝皇帝的姓,因而这两句诗被指影射夺取明王朝天下的满人,涉事文人最终被处以极刑。这个例子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牡丹的“正色”就是红色。另外,《汉语大词典》中“丹”列有“形容色彩绚丽”之义,丹霄,即谓绚丽的天空。这暗合了红牡丹给人热烈绚丽的观感。
综上所述,“牡丹”因花形硕大、色彩艳丽而得名。正是由于这一显著特点,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端庄大气”“艳压群芳”的牡丹就已成为雍容华贵的象征,深受国人喜爱。在当时的京城洛阳甚至出现了“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的盛况。爱花者争相购买,竟至于“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同时,描写牡丹的锦言佳句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流传。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