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提质保量,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发布日期:2023-01-21  来源:i自然  作者:郧文聚  浏览次数:106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粮为政首,地为粮基。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意味着,耕地保护要再吃劲、耕地质量要再提高,要努力把“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即逐步将现有的永

粮为政首,地为粮基。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意味着,耕地保护要再吃劲、耕地质量要再提高,要努力把“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即逐步将现有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全面夯实耕地保护根基,守牢耕地红线是前提和基础,而提高耕地的建设标准和质量则是关键和保障。

笔者认为,所谓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其核心要义是能够持续稳定利用,是能够达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产高效优质耕地。这样的耕地应该等同于永久基本农田。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上述目标。而这个新的目标,是与建设农业强国同步提出的,且摆在第一位。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紧密相连,而后者是前者的根本支撑。

保护耕地,不仅要保证数量,更要注重提高质量,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提高耕地质量方面持续发力。公开资料显示,针对我国自然灾害多、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国建设了大中小型灌区7000多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37亿亩。这10.37亿亩灌溉农田生产了全国七成以上的粮食和九成以上的经济作物。我国连续8年实现粮食总产超1.3万亿斤,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灌溉排水工程建设功不可没。

提升耕地质量,需要优化耕地保护红线布局,拓展优质耕地保障空间。我们应该看到,经过70多年的建设,我国水土资源匹配相对较好的灌区建设基本完成,除东北、西部地区外,再找到工程建设难度适宜、投资定额标准适当的灌区建设位置实属不易;而“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目标,在一些光热条件不足、灌溉水源难以保障、农田道路不易建设、耕地土壤有机质难以提升的省份也是不大容易实现的。这意味着,未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在其选址上必须采取科学务实的态度,谨慎论证确定。此外,各地在分解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时,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经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予以确认的永久基本农田是现有耕地中的精华,是可以长期稳定可持续利用的。要紧紧抓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两个要害之一的耕地,就要牢牢抓住这部分耕地,据此实现人均拥有一亩高标准农田,在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夯实耕地资源保障这个物质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创新也颇为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提升,从根本上说,得益于科技进步的力量。科学家创造的良种、良法及先进科技产品,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经过亿万农民的手,创造了人间奇迹。因此,我们要立足基本国情,清晰认知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武装”农田,降低作业成本、提高耕地资源的生产效率,让科技支撑粮食安全底气。

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世界强国是由农业强国来支撑的,农业强国是由万顷良田来保障的。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中国饭碗定会端得更稳、更牢。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责任编辑:刘凯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