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时节,正值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黄金期。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查干敖瑞嘎查,大型机械往来穿梭,经过平整地垄、清运积土、填埋渠沟等系列工程建设,零零散散的土地逐渐变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
这是内蒙古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一个缩影。2022年秋收以后,内蒙古各地抢抓施工窗口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平整大会战”,再完工160万亩,提前完成2022年全区新建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近年来,内蒙古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这丰收的背后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打出的“组合拳”,是新良种、高科技、高标准赋能农田质量提升的见证,更是生态环境改善给予草原人民的馈赠。
高位推进
让更多农田变良田
春播前和秋收后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两个施工窗口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将建设任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主要领导亲自督办落实。各级农牧部门早谋划、早动手,从2021年12月份开始,内蒙古就在全区开展“土地平整大会战”,集中力量完成项目施工,抢在2022年春播前建成240万亩高标准农田并投入使用,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增产粮食4.8亿斤,为保障自治区粮食“十九连丰”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亚平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大黑河乡太平庄村返乡创业的种植大户,共流转土地7500多亩。“种植马铃薯效益高,但由于资源条件限制,只能种植2400亩的马铃薯,其他地块只能种旱作小麦和燕麦。政府实施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后,同样的水资源,我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到3500亩,同时还可以种植500亩的玉米。比种小麦和燕麦产量高了许多,收益也增加了。”李亚平介绍说,“高标准农田就是智慧节水灌溉农田,比传统灌溉模式平均节约用水30%,节约用肥15%,节约用药20%,节约用电30%,节省人工15%,增产10%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增加种植收益。”
无独有偶。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四道湾子镇四德堂村,一块农田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敖汉旗学波家庭农牧场位于四德堂村,现有耕地1.3万亩,2022年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已建成0.3万亩,项目区种植作物为大豆。据统计,项目区当年化肥折纯用量减少12%以上,化学农药折纯用量减少8%以上,平均单产提高300斤以上,亩均增收600元。
这一切正是内蒙古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动例证。为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印发《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一条政策措施》,出台多项重磅利好政策,进一步打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路径。
探索新路
让粮食生产能力只增不减
“针对建设任务重、财政家底薄、施工时间短、项目分布散的特点,我们创新举措,建立了三大项目管理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林利龙介绍,自治区建立了“十一条政策措施”、2个专项规划和18项配套制度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了项目入库审核、初步设计复核、跟踪调度通报、分级监督检查、滚动式排查整改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建立了分区域明确标准、分类型确定投资、分阶段支付工程款的创新性资金保障体系,从自治区党委政府到盟市旗县和各级农牧部门层层盯办、层层把关、层层监督,有力保障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充分保障了高标准农田的高质高效运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在此基础上还探索开展了差异化项目布局和多元化的工程建设两大建设模式。聚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三个优先区域”,主动融入黄河流域、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重点区域发展治理。推广“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的“大破大立”整治模式。实施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360万亩、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12.2万亩、绿色数字高标准农田试点11万亩。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联增村“四级联创”核心示范区指挥平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颜色代表的10年来全旗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这块是没有经过‘大破大立’方式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杂乱无章,灌溉不配套,渠路混乱。而这边是建好的高标准农田,不仅‘田成方、林成网’,而且通过对气象数据、实时生产情况、土壤墒情、病虫害监测预警等数据的采集和监测,实现了农作物产量的提升以及农作物产量的预测,这样的田地我们有45万亩。”杭锦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余强告诉记者。
高效节水
让绿色发展理念“生根发芽”
2022年入冬之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尔嘎勒赛汉镇查汉高勒嘎查农民狄多枢开始享受惬意的田园生活。“我55岁了,家里种了近300亩地,多亏安装了滴灌设施,现在种地比过去轻松了很多。”狄多枢告诉记者,以前大水漫灌浇灌40亩地得一天一夜,还得一直在地里守着;现在铺设滴灌带后,300亩地只需10小时左右就能浇完,一点儿都不费劲。
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农牧业中心主任翟青智说,以前种玉米采用大水漫灌,每亩用水在530立方米以上,采用滴灌技术后,现在每亩用水只需404立方米,每亩可节水126立方米。按每立方米水0.26元计算,每亩可节省33元,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已探索形成大兴安岭区喷灌补灌、西辽河灌区浅埋滴灌、燕山丘陵区膜下滴灌、阴山北麓高垄滴灌、阴山南麓集雨补灌、河套灌区井黄双灌6大区域高效节水技术模式,广泛应用形成限制使用地下水、高效使用地表水、集蓄利用天上水的节水理念。”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白云龙说。
近年来,内蒙古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以高效节水为重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亩均增粮100公斤、亩均增收140元以上。截至目前,内蒙古已经建成的4989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9%,支撑了全区三分之二以上的粮食产能。其中327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占水浇地总面积38%,年节水可达33亿立方米,实现了粮食丰产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双赢。
下一步,内蒙古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做好水、地两方面文章,做好农田灌溉水利用规划,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和使用效率,结合“三区三线”划定逐步推进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将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其他涉农领域建设项目整合、新建与改造提升项目统筹落实、建设与运行管护同步安排的“三套组合拳”,进一步提升农田建设数量和水平。2023年春播前,力争再新建250万亩、改造提升70万亩高标准农田投入使用,使2023年粮食产能比2022年再增加9.6亿斤,为粮食丰收夯实产能基础。(记者李昊)
责任编辑:鲁建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