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农业科普 » 正文

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华彩

发布日期:2022-12-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焦德武  浏览次数:114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农耕文明孕育形成并传承至今的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内涵丰富,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在保障供给、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

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农耕文明孕育形成并传承至今的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内涵丰富,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在保障供给、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时至今日,这些丰厚历史遗存、宝贵价值理念、特色节庆活动等仍具有重要意义。新征程上,要擦亮悠久绵长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色,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智慧滋养和力量支撑。

纵览世界农业强国,或是自身农业资源丰裕、物产富饶,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迭代形成了成熟的农业科技,比如美国、澳大利亚等;或是农业资源并不丰富,但通过精耕细作,在农业产品某一种类或某一生产环节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比如以色列、日本、荷兰等。与这些农业强国相比,人多地少是我国发展农业的现实基础。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古老先民的耕作智慧充分发挥,并世代得以传承。比如,河北涉县梯田历经数百年劳作实践,依然在黄土地上发挥作用,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生计,也打造了中国北方生态循环可持续农业的样板,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作“了不起的人间奇迹”。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一座珍贵的农业种质资源库,对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护具有重要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天人合一”“节用物力”等理念,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景致独特、民风淳朴、底蕴深厚,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画卷。比如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水稻、杂草、鱼类、昆虫等和谐共处,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千百年来福泽当地农人。如今,古老系统焕发新生机,创造出“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新征程上,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魅力和风采,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力量。一方面,让农耕文化“活”起来。强化保护,注重开发,把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结合起来,注重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上下功夫,同时,让年轻人感受到先人的智慧,激发投身农业的兴趣。比如,在农业大省四川,江油辛夷花传统栽培体系、苍溪雪梨栽培系统、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等,都是将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当地农特产品生产销售、生态旅游业紧密结合的典范。另一方面,把农耕文化“融”进去。在让广大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同时,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助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鲁建滔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