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2-12-30
作者:杨禹
真理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
一
以下这几个“立足”,或许可以梳理出当前阶段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路框架。
立足机遇看挑战,立足成就看成因。新时代的中国,重大历史机遇与重大风险挑战交织而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谈机遇,也谈挑战,更是经常把危与机放在一起谈,强调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新时代的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成就背后的成因,最值得深思。
立足征程看领航,立足思想看实践。“两个确立”是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根本成因。巍巍巨轮,需要领航掌舵、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大家一起扬帆出海、搏击风浪,奋力驶向光辉的彼岸。
立足成熟看活力,立足奋斗看精神。百年大党经过新时代的革命性锻造,愈发坚强有力、清醒成熟,也更加充满活力。新时代的奋斗,给民族复兴带来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国发展中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之一就是“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立足中国看世界,立足今天看未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胸怀天下,立足中华大地,放眼人类未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今天,我们已踏上新的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去赢得未来。
二
牢记“国之大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要求。何为“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作出生动阐释。
在第一次讲到这个词时,他就给出了答案。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秦岭考察。他强调,陕西要深刻吸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的教训,“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这句话里的四个“什么”,就是给“国之大者”的丰富内涵所作的阐释。
距离秦岭考察整整一年后,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考察。在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他走进村民王德利家,从客厅到卫生间,再到厨房和柴房,看得很细,问得也很细。后来围坐在客厅里聊家常时,王德利激动地说:“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总书记回答道:“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这是对“国之大者”内涵的生动阐释,更是对全党同志的重要要求。
这个句式,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又用过多次。2021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两会之后,3月17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是“国之大者”。4月,在海南五指山,习近平总书记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是“国之大者”。
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这个生动的句式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达,不能理解为只有以这种句式表述过的内容,才是“国之大者”。在很多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所谈到的“国之大者”“心中有数”,需要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具体领会。
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胸怀两个大局”到“统筹两个大局”,“两个大局”前面的动词变化耐人寻味。我体会,“胸怀”是要求大家把两个大局放进视野里、胸怀里,而“统筹”是要求大家要统筹好这两个大局之间的内在关联。
当动荡变革的世界遇上坚定复兴的中国,碰撞出了多少危与机。两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如何深刻地领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判断,不妨从“危与机”的同生并存入手。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在“东升西降”中,在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中,在真正的多边主义与虚假的多边主义的较量中,交织着危与机。生产力发展呈蓬勃之势,蓬勃中交织着危与机。有些国家、地区、行业、企业抓住了机会,会比过去发展得更快更好;有些人抓不住,就可能被落得更远。就此,我们更能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危与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社交媒体时代的扑面而来,改变了全球的治理逻辑,这当中蕴含着新的危与机。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学习和运用互联网。
我们不妨再从“变局”二字入手。“变局”其实并不少见。人类社会几千年,就是在一个又一个“变局”中不断前进。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体会,一个重要的思考视角就是“变局”变了。现在的“变局”,跟十年前、一百年前、几百年前的“变局”不一样,它的形态变得极其复杂,其中蕴含着多样态的危与机。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年来,一直在引领我们“看变化”。在学习中,我逐步梳理出这样一些变化:有突如其来之变,也有循序渐进之变。“突变”和“渐变”,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面对眼前的某些连续“突变”,如果拉开观察的历史纵深,可能它们就是一个长周期里“渐变”的一部分。有“黑天鹅”之变,也有“灰犀牛”之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警惕“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有可以预料之变,也有难以预料之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顺应大势之变,也有悖逆潮流之变。某些国家搞单边主义,搞有选择的、虚假的多边主义,就是悖逆潮流。有一路向前之变,也有曲折反复之变。当一些重大变化、变局出现曲折反复时,关键是我们要判断清楚,它的本质方向有没有改变。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判断,不妨就从这里入手。有于我有利之变,也有于我不利之变。关键是把握“有利”与“不利”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不利局面中发现有利因素,化危为机,走出不利,又要善于在有利局面中居安思危,发现潜藏的不利因素,主动排除。有主动求索之变,也有被动面对之变。新冠疫情、中美经贸摩擦等,这都是我们“被动面对”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越是被动面对的变化袭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强调就越多。有符合周期之变,也有跳出周期之变。在经济工作中,当出现了跳出周期之变,我们要及时作出判断,这是偶然地跳出了原有周期,还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周期正在出现。有进退裕如之变,也有进退失据之变。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调研“城市大脑”时强调,“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这是对治理能力的要求。而“进退失据”,正是要避免出现的反面。有整体推进之变,也有尚未成形之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十三五”“十四五”蓝图,这就是整体推进之变。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时刻注重捕捉那些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的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已经写进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卷的“索引”部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被列为关键词之一。这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充分用好“索引”,也不能止于“索引”。因为“索引”标识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直接谈及该关键词的讲话内容,而总书记在有些场合并没有直接提及该关键词,但所作的分析、提出的论断,也同样引领大家深刻把握当今世界的种种变化与变局。
四
人民至上。这是真理之光的重要闪光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六个必须坚持”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这个对全党同志有深刻启发和很高要求的“金句”中,也饱含着共产党人对人民真挚、朴素的情感。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丹江口水库后,到了距离水库渠首大坝约10公里远的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这是一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水库移民村。习近平总书记那天在和乡亲们交流的时候非常动情。这还要从七年前说起。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通水。通水后十几天,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里特别讲道:“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七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这个水库移民村,来看看他祝福过的乡亲们,“新的家园”到底建得如何,日子过得怎么样。见到围拢过来的乡亲们,总书记第一句话就讲,“我很牵挂你们”。他一再向大家表达感谢之意:“咱们过去那个家啊,离开是不容易的,我听说‘有山有水、有田有林’,有的还有船是吧?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小村庄的一户人家里聊家常时动情地讲:“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一个半月之后,他把这句话郑重地带到了天安门城楼上,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022年10月23日,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又着重谈到了“人民”:“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怎么深刻领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学习,结合实践,我梳理了一些认识角度:人民至上,是宏大的,也是具体的。要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所以,“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至上,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它饱含着理论深意,更生动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当中。人民至上,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在党的百年征程里,每一个时期都有对“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而在新时代,“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世界观方法论,得到新的深化和发扬。人民至上,是引领的,也是自觉的。有党章的要求,“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领袖的引领,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身体力行。人民至上,已成为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
人民至上,在冲锋里,也在坚守里。“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多少危难关头、生死搏杀中的冲锋,多少平凡而伟大的坚守,都体现着“人民至上”的光辉。人民至上,在情感里,也在制度里。对人民饱含深情,要在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中、在“四梁八柱”里、在点滴细节里,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在付出里,也在收获里。为了体现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人奋斗、付出甚至牺牲。但我们也收获了很多——收获了人民的信任,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至上,在成就里,也在蓝图里。人民至上,体现在党的百年成就里,体现在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里,更体现在现代化新征程的蓝图里。
五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十个方面宝贵经验,其中关于“坚持理论创新”一条,特别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重要论断:“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之前多次讲过,如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在历史决议中直接引用,可见这句话非常关键。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讲到这句话,只讲“不是什么”,并没有当场回答“是什么”。关于“是什么”,其实总书记讲过太多太多,其含义,就在很多重要讲话里。
从学习领会的角度,我们不妨把这四个“不是”看作总书记给大家出的一道生动的思考题,可以尝试回答“是什么”。“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那“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历史文化的当代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那“是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那“是什么”?我们党经过几十年摸索之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那“是什么”?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创新版。这个创新版,就是中国式现代化。
六
如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我初步梳理成六个方面: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视野,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厚底蕴。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理力量。从习近平同志在陕西、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经济工作实践,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逐步成形。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部署中,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含义。从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两会“下团组”和国际交往中,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表达。从全国各部门各地方的坚决贯彻落实与基层鲜活探索,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引领作用。
以第一条为例。“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全篇的世界观、方法论。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部分,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讲得都非常系统。而在地方考察中,在两会期间与代表委员面对面的交流中,他往往用生动的表述,为大家勾勒出那些系统讲话中的关键点。结合多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工作的观察体会,我梳理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下团组”讲话精神要义的四个角度:在一个团组里提出要求,既是针对这个省区市或这个界别的要求,也是讲给全党全国的要求。每年往往有一个涉及全局的重要要求,在几乎每个所去的团组都会讲,如高质量发展。在他自己所在的代表团,往往围绕某一个重要主题连续讲,如在上海代表团的五年,连续讲创新;在内蒙古代表团的五年,连续讲民族团结。把重要会议上讲的系统要求,在和代表委员交流时用生动方式“拎出来”再作强调,如2022年在内蒙古代表团讲能源安全,在政协联组会上讲粮食安全。
七
地方考察脚步中的“双碳”关切。
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围绕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要求。而在这前后一个阶段的地方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里一直都有对“双碳”的关切。
2021年9月13日,在陕西榆林的国能榆林化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一个多月后,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山东东营的胜利油田莱113区块,了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研发应用情况。2022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详细观看了解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1月27日,也就是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部署“双碳”工作之后第三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调研时,又察看了一个食品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
考察中的这些关切点,与会议上的系统部署有着内在的关联。相关业界对此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我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胜利油田察看CCUS一年多以来,全国相关进展很快。“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2022年秋天已建成投产,相关微缩模型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的中央综合展区展出。
从2021年年初开始,我加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的时政报道团队,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的脚步,做时政现场评论。如何更好地体会考察足迹中的深意,我初步归纳了三个方法:一是“由点及面”。从总书记在考察中察看的“点”出发,关注与之相关的“面”,可以更好理解察看此“点”以及在这个“点”所强调要求的含义。二是“点会结合”。把总书记察看的“点”与近期相关的重要会议讲话结合起来,既能借“点”看“会”,也能借“会”看“点”。三是“连点成线”。把总书记在一个较长时间段里就某一个方面对一线实践“点”的持续关注,连接起来、联系起来,更能领会其深意。
八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在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党中央隆重举行庆祝大会,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强调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发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改革是什么?我想答案之一就是: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只要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我梳理了四个学习思考的角度: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没有止境。改革开放仍需不断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再出发。必须有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勇气决心和能力,才能闯过眼前的难关。把手边每一个具体改革都及时改到位、改彻底,整体的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向前、没有止境。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当年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经给《浙江日报》写过一篇短论,叫作《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发展与改革的关系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回答。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正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来看几次关键会议之间的内在联系。2020年10月下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擘画“十四五”蓝图,重点谈发展。而在9月1日召开的中央深改委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在全会闭幕后的第四天,即11月2日召开的中央深改委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2021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在中央深改委会议上强调,“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这深刻体现了“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要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这五个重大原则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最重要的。有了党的领导,才能把道路走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如何把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进向前,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感悟真理之光,走好复兴之路。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止境。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丰富了这个学习的宝库。学习的角度与方法,需要不断积累。在学习中,要把握本质内涵,要注重普遍联系,要了解历史经纬,要兼顾全面重点,要懂得知重负重,要善于举重若轻。归根结底,要拿出看家本领。
什么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作者系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副社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约评论员)
(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2年第七期)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2年第七期目录
责任编辑: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