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殷跃平:走在防灾减灾科技前沿的人

发布日期:2022-12-09  来源:i自然  作者:李慧 张楠  浏览次数:128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他在防灾减灾的科研之路上奋战了40年:开展滑坡“技防”研发与试点,开拓地灾普适性监测预警;为三峡库区地质安全问诊把脉;破译“中国天眼”地灾密码,解决“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复杂地质工程问题;攻坚青藏高原防灾减灾课题,为川藏铁路地灾安全风险评价提供科技支撑……他就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戴着眼镜,沉着

他在防灾减灾的科研之路上奋战了40年:开展滑坡“技防”研发与试点,开拓地灾普适性监测预警;为三峡库区地质安全问诊把脉;破译“中国天眼”地灾密码,解决“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复杂地质工程问题;攻坚青藏高原防灾减灾课题,为川藏铁路地灾安全风险评价提供科技支撑……他就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

戴着眼镜,沉着自信,这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留给大家的普遍印象。他的身影每每出现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以及三峡、金沙江等重大灾害和地灾救援及处置现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殷跃平一干就是40年。很多人都知道他是防灾减灾领域的著名专家,却不知道这个“专家”里面沉甸甸的分量:他带领中国地质调查局防灾减灾研究团队,创新和发展了独具我国特色的地质工程防治减灾理论与系列技术,成为同时荣获我国地质科技界最高奖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我国工程界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奖项“中华环境奖”的专家;他所带领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团队,曾4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联合授予“世界滑坡减灾杰出中心”荣誉;他被中国地质调查局授予“李四光学者”光荣称号,当选为国际滑坡协会主席……

织牢“群测群防”科技网

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隐蔽性强,防范难度大。数十年来,通过发动广大群众开展地毯式和拉网式的“群测群防”,为减轻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一体系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由于很多地质灾害发生在夜间,仅凭人力监测预警,不仅难度极大,而且非常危险,要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必须加快走科技支撑之路。

殷跃平(中)现场指导村民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2018年,殷跃平受命担任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带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19家相关局属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技术攻关团队,开展滑坡“技防”研发与试点。

长期以来,滑坡预警预报是世界难题。殷跃平根据多年的科研实践,提出滑坡是具有“共性”的,都属于斜坡运动的范畴,即普适性,由此开拓了地质灾害普适性监测预警之路。他和技术攻关团队通过孕灾条件、监测数据、成灾机理研究,找到了滑坡的共性,掌握了其运动规律和理论原理,建立了预警模型,进而提高了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我国有众多“高精尖”的地灾监测预警设备,有的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但价格不菲。对于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的情况而言,大规模铺设并不现实。即便安装了这些设备,由于野外环境恶劣,运维费昂贵。对于广大乡村防灾减灾而言,只要发现隐患点出现显著地形变化,群众及时撤离即可达到避险目的。因此,监测设备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殷跃平和技术团队研发的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技术和风险预警模型已在全国范围试点推广,推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从“人防”到“技防”的提升。

守护三峡库区地质安全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而如何防范治理地质灾害,保障三峡库区120万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决定三峡工程成败的重中之重。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殷跃平持续跟踪研究三峡库区地质安全问题,见证了三峡工程规划论证、施工建设和蓄水运行的全过程,成长为给三峡工程库区地质安全问诊把脉、保驾护航的专家。

20世纪90年代初,位于三峡大坝上游27公里处的西陵峡链子崖山体变形异常,一旦失稳入江堵塞长江,将会对长江黄金水道和下游建设的三峡大坝造成巨大灾难。为此,国务院紧急设立了重大专项,对链子崖山体危岩进行工程整治。殷跃平受命参加防治工程团队,负责危岩体预应力锚固工程的设计。链子崖山体危岩变形失稳机理非常复杂,很难运用常规方法技术进行分析评价和治理。经过不懈努力,殷跃平揭示了“前缘关键块体瞬时失稳—后缘驱动块体高速滑动”的关键块体失稳机制,提出了关键块体破坏导致整体失稳机理,并建立了预应力锚固工程优化设计方法,成功完成了链子崖山体危岩的预应力整治,使三峡链子崖成为我国地质工程防灾减灾的典范。

殷跃平在三峡库区与专家汇报讨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针对库区100多座就地后靠移民城镇面临的重大地质灾害威胁,他受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托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建立了库区滑坡工程治理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技术,在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重庆市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和湖北省巴东等地,通过示范工程集成,创新了既防治滑坡灾害,又可提供建设场地的双效设计方法,为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安置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2008年起,三峡工程开始175米设计水位试验性运行,出现了滑坡入江引发涌浪等地质灾害新风险,对三峡库区移民城镇和航道构成了严重威胁。殷跃平又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聘任为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组地质专家,并被中国工程院聘任为三峡工程地质安全战略咨询专家,跟踪分析三峡工程175米正常高程设计水位试验运行调度过程,通过分析研究,揭示了三峡库区堆积层老滑坡和新生型基岩滑坡受库水位作用的时空演变过程,提出了采用多日水位降速和降幅进行综合控制的指标方法,为三峡枢纽工程运行调度与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破译“中国天眼”地灾密码

2017年,中国科学院颁发了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研究集体得到表彰。在研究集体重要贡献人中,殷跃平的名字赫然在列,是该工程研究集体中唯一中国科学院系统外的获奖专家。

殷跃平在贵州“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台址挖建现场进行地质灾害查勘。

“实际上,FAST观测台址表面像一口完整的大锅,地下却是非常复杂的岩溶地质灾害体。”殷跃平曾经这样描述FAST观测台址。FAST观测台址选定大窝凼场洼地后,地质问题成了决定该项目成败的关键。2006年,殷跃平多次受FAST项目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教授邀请,参加FAST观测台址建设的可行性论证技术工作。2008年8月,殷跃平又因丰富的岩溶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受国家天文台聘请,出任了观测台址建设的地质专业总工程师。在南仁东研究员的带领下,殷跃平主持解决了大窝凼巨型洼地地下河洪涝灾害难题,处理了大型溶塌崩塌堆积体治理、古地下河口松动岩体加固、高陡边坡防护和断裂角砾岩破碎工程处理等岩溶地质工程问题,为FAST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提供了地质安全保障。

攻坚青藏高原防灾减灾难题

殷跃平从1994年开始研究青藏高原防灾减灾课题,运用在三峡库区形成的防灾与利用工程一体化设计理论,先后开展了四川雅江和木里、云南德钦、西藏聂拉木和樟木、甘肃舟曲等藏区城镇特大滑坡工程治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殷跃平(中)在甘肃舟曲牙河口地质灾害现场指导工程处置。

2020年7月,按国务院川藏铁路领导小组要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开展了《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殷跃平担任首席科学家。专家团队发展延伸了板块构造混杂软岩带、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等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理论问题。

2021年1月,殷跃平又担任首席科学家,牵头开展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殷跃平及其团队取得的成果,及时为国家在全球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喜马拉雅山东构造结和横断山区,决策兴建重大工程提供了地质安全依据。

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多年防灾减灾实践和地质安全研究,使殷跃平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凝练形成了“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研究命题,从青藏高原板块构造入手,研究青藏高原高位远程地质灾害孕育规律,揭示了特大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链的构造、地层和地貌的易滑地质结构特征;创新发展了高位远程地质灾害形成演化和链动成灾过程的易滑地质结构控制理论和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易滑地质结构控制理论和空间遥感技术相结合的高山极高山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发了基于全灾害链的固源降险技术、刚韧消能技术、抗蚀护底技术和排导冗余技术的综合防治工程设计系列技术。

在青藏高原这片全球地质灾害最为严重、失稳机理最为独特、防灾技术最为薄弱的地区开展地质安全研究,为保障青藏高原边疆城镇、国防工程、中尼交通网络、川藏交通廊道以及水电开发等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筑牢“安全岛”,正成为殷跃平科研之路的新征程。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李沛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