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猪场乡烂木干村瓦厂屯山坳里,村民们正在膏池旁查看蓝靛膏发酵情况。该村有86个膏池,出产的蓝靛膏年产值达110多万元,是村民们名副其实的“致富池”。 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 摄
6月21日,记者走进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猪场乡烂木干村。山间的蓝靛窖旁,脱贫户陈升奶用木钉耙将在水中浸泡的蓝靛枝叶捞出,又倒入石灰进行搅拌,很快水面浮起大量的蓝色泡沫。“沉淀在窖底的物质过滤后,就是蓝靛膏。”她说,一个窖子7天左右可以产出约20公斤蓝靛膏,售价400多元,他们一家靠此项产业脱了贫。
烂木干村是苗族同胞聚居地,蓝靛膏是苗族群众染布及蜡染的首选原料,制作蓝靛膏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当地世代相传。以前,村民们要自己挖土坑,再铺上塑料薄膜和挑水,在简陋的条件下制作蓝靛膏,生产效率和产量不高。
改变源自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把山泉水引进山村。“这下我们生产蓝靛膏就方便了!”在烂木干村两委组织发动下,瓦厂屯致富带头人杨成荣利用山间闲置地建起宽约1.5米、深约2米的水泥蓝靛窖。“刚开始全屯只有30多个蓝靛窖,现在建起了86个。我自家靠卖蓝靛膏每年收入最高有8万元。”杨成荣说,蓝靛膏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产品销往云南、贵州等地。
2016年11月,在后援单位的支持下,该村成立第一个生产蓝靛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党员致富带头人引导鼓励村民共同参与,破解技术难、资金少、信息缺等诸多问题,并积极拓宽销路。2019年,仅瓦厂屯蓝靛膏产业收入就达110万元,实现户均增收1.7万元。
2017年,烂木干村脱贫摘帽。2018年初,百色市公安局派驻烂木干村第一书记陈长鸿刚上任,就带领村两委和致富能人到外地考察学习基层党建、产业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织33名党员按照地域相近、需求相同、情感相融的原则,采取组织引导、党员带头、群众自愿的方式,与全村8个自然屯的群众组成“党群互助组”,统筹发展杉木、红米、黑糯等特色产业。
随着该村山上“绿色银行”(杉木、梧桐、蓝靛),山中“精品菜篮”(小黄姜、魔芋、黄瓜)和山下生态粗粮(红米、黑糯、五谷)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陈长鸿跟后援单位和村两委商量,决定注册“隆苗香”商标,通过线上营销,让土货走出大山。2019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4万余元,比2017年增长了6倍。
广西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