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诗外传》卷七记载,战国初期,魏国有个大臣名叫子质,他做官得势时,曾培养提拔过不少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被罢了官。当时也没有谁出来替他说情,所以子质只好无奈地独自逃往北方的赵国。
赵国的国君简主接纳了子质。一天,子质向简主吐露真言,埋怨从前他所培养和提拔的人不知图报。
简主细细听了子质的遭遇,笑着开导他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可以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就可吃到结的果子;春天要是种下蒺藜,不但夏天不能纳凉休息,秋天无果子可吃,而且它身上的刺还常常伤人呢。君子培养人才,就像植树,先选准,再培养,回报大不一样啊!简主一席话,说得子质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从此人们常借用这个典故,将培养人称为“树人”,称培养出来的人为“桃李”。
《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久视元年》记载,狄仁杰推荐的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答道:“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后世便用“桃李满天下”比喻所引荐的后辈或栽培的学生极多,各地都有。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也作“桃李遍天下”。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以是桃李遍天下。”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