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人文历史 » 正文

新农人”朱赟德:忙碌在田间地头 和家乡共同进步

发布日期:2022-10-26  来源:中国好故事  浏览次数:131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从一名大学生到“职业农民”,再到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在家乡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已经耕耘了十年。他说,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农业、了解农业、支持农业。他就是朱赟德,今年32岁。除了管理着自家承包的3200多亩稻田,他还为周边农户的近4000亩地提供农业技术等服务。图片来源:中共苏州市相城区委宣传部将农业的路子走到底朱赟德是土生

从一名大学生到“职业农民”,再到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在家乡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已经耕耘了十年。他说,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农业、了解农业、支持农业。他就是朱赟德,今年32岁。除了管理着自家承包的3200多亩稻田,他还为周边农户的近4000亩地提供农业技术等服务。

图片来源:中共苏州市相城区委宣传部

将农业的路子走到底

朱赟德是土生土长的苏州相城人。2013年从扬州大学本科毕业归乡,受到父亲的影响,出于自身的兴趣,他选择了农业这条路子。

从2013年开始,返乡的朱赟德一头扎进了水稻种植领域。在这条路上,他没少吃苦头。“刚回来时血气方刚,但缺乏对水稻种植实践知识的了解,在这个行当做久了以后才发现农业的涉及面真的是很广,很多东西不是要求你精通,但是确实要去了解。”朱赟德说。

朱赟德的办公室里,桌上、书柜里摆满了农业书籍,从最基础的天时天气,到各地的土壤特性,以及最新的病虫植保、肥料和机械介绍书籍,每本书的书角都被他翻出了毛边。“多学习,才能多成长!”朱赟德说。

为了突破难关,朱赟德每天“泡”在农田里,向父亲和有经验的农民请教。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实践场”,密密麻麻的水稻种植笔记写满了一本又一本。

2014年,朱赟德参加青年涉农产业创业比赛,获得第一笔推动资金,开始了“新农人”的探索。经过攻关,朱赟德所在公司的品牌大米全年总产量可达1000吨以上,成为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畅销苏州、上海,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

乡村要振兴,技术是关键

一路走来,朱赟德结识了不少“新农人”伙伴,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水稻科学种植技术。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布局,是“新农人”群体的特点。

高质量的农业发展需要数字科技的加持。“要保证农田产量高、品质好,科学种田是大势所趋。”朱赟德发现,新技术对传统农民来说是短板,但却是“新农人”的优势。2018年,朱赟德与当地农机推广部门合作,首次测试无人驾驶插秧机。2019年,朱赟德引入了价值16万元的智能无人驾驶插秧机,又陆续应用了激光平田、综合流水线育秧等新技术。

朱赟德介绍,如果按照作业20天,每人每天300元计算,一台智能无人驾驶插秧机一个作业季至少可以节省6000元。“此外,无人驾驶插秧机还可以在人工驾驶和无人驾驶两种模式间切换。有人驾驶时,效率可以再提高20%左右,每天多插10亩地。”

乡村要振兴,技术是关键。这些年,从育秧到成米,从经营到销售,朱赟德全程介入,他用更加先进的种植技术手段,研究开发新型肥料、开发水稻新品种、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和能力。

和家乡共同进步

随着“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步程加快,朱赟德“自己一个人干”的想法渐渐发生了变化,他说:“我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和家乡共同进步。”

图片来源:央视网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朱赟德和他的公司逐步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可以方便农户管理大面积的土地。这几年,朱赟德累计辅导农户运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种植1000余次,他的足迹遍布相城区、高新区。他服务的农户水稻种植面积近4000亩,提高农户水稻产量的同时,每亩成本降低60元左右,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已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农业专家”。

朱赟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2022年1月,由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评选结果揭晓,朱赟德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这十年,虽然黑了、瘦了,但朱赟德感到很满足。他用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与家乡的人民一起,共同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责任编辑:顾凡 赵燕飞

总平台审核编辑:李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