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土地里种了几十年辣椒后,贵州毕节金沙县木孔镇信安社区农民胡应碧摇身一变成了食品公司里的产业工人。日前记者见到胡应碧时,她正在宽敞的厂房里和其他工友一起包装辣椒。“早8点上班,从家里每天走路过来,在厂里做灌装,既挣了钱、又方便照顾家,我很幸福。”胡应碧说,再过几天就是厂里发工资的日子了。
湖北襄阳老河口市小陈营村的桑葚已经全部采摘完毕,负责技术管理的张根山正在组织工人们整枝。“这个年龄能在家门口就业,我很幸福。”已近70岁的张根山凭借过硬的果树大田管理技术在农业公司有了用武之地,成为了产业工人。
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到今年年底,段华仙成为“持证农民”就满8年了。她的合作社花卉种植面积从最初的4亩发展到如今的386亩,她带着乡亲们种下“幸福花”,学懂“致富经”。
作为高素质农民,云南玉溪江川区雄关乡下营村段华仙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在让农民成为有尊严、有吸引力的职业。《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71.77%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平均辐射带动17户周边农户,他们以农业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等方式,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进步。20.86%的高素质农民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或奖励;17.72%的担任村干部;2.99%的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他们通过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积极为推动乡村有效治理、促进地方农业农村发展而努力。这不仅令人振奋,更让我们感受到“农民”作为一个职业,其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54岁的山东寿光刘家尧河村农民刘庭利做梦也没想到,一纸合同让他成为了农业产业工人。他每天按时到园区上班,领着不低的工资。
今年初,刘庭利与山东财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后,每个月稳定的工资收入让他心里格外踏实。公司总经理范志强说,在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打工的农民就是产业工人,基地有工人30多名,每月平均有3500至4000元工资。
跟许多人一样,范志强曾经也在焦虑:将来“谁来种地”?在园区智能管理控制室,通过系统传感器,刘庭利对实时采集的温室大棚内部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信息一目了然。总面积200多亩的二三十个温室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控制调节其内部的微环境。“真正实现了智慧管理。”刘庭利说。
“无论何时何地,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看到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包括棚室管理、果蔬作物生长是否健康等,彻底实现了园区管理的智能化和物联网。”范志强拿起手机展示中控系统。“在这里种菜,和我们以前种菜一点儿都不一样,以前几个人种一亩,现在我们几个人就能打理几十亩。”刘庭利拿着手机检测着自己所负责区域的番茄。
“新农人”在家乡有了用武之地
30名采茶工两人一排茶树,以“一芽两叶”的标准展开激烈比拼。比赛限定40分钟,以采摘茶叶的质量、重量为考核标准。不久前,在贵州黎平县开展了一场以采茶为主题的农业技能竞赛,最终来自桂花台茶厂的梅群赢得此次竞赛的“金手指”。
为培育更多像梅群一样的乡村工匠,近年来,贵州省总工会聚焦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在种植、渔业、畜牧等相关领域和行业广泛开展岗位技能竞赛,为助力镇域经济中心建设贡献工会力量。
依托工会平台,和梅群一样从乡村走出的优秀人才,正纷纷用自己掌握的技能反哺乡村,成为一支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主力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正高级农艺师、中级畜牧师、农技推广研究员……当这些职称与农民连在一起时,将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云南玉溪红塔区大营街街道赵桅社区种花大户赵科帆获得了初级农艺师职称。他告诉记者,获得职称后,他的企业获得了省级、市级示范基地称号,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声誉,也给鲜花销售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说农民从身份到职业是一个重大转变,那么职称评定则激励职业农民持续提升技能,也为吸引和培养农业人才提供了新路径,激励更多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中。”云南省昆明市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陈勇强说。
搭上产业联动发展的平台
浙江宁波首个乡村振兴产业工会揭牌、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工会成立、河南洛阳农业产业工会成立……近年来,全国各地涉农产业工会组织纷纷涌现。“工会就是大家的娘家人。”宁波镇海区总工会基层建设部部长汪凯说,“一方面是为了切实维护乡村振兴产业新就业形态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搭建起产业联动发展的平台。”
涉农产业工会建起来了,服务更得跟上。“以前,品质不好,果子卖不上价;现在,品质和产量都提高了,售价也翻番了。”山东平度明村镇大黄埠村“釜山88”圣女果种植户吴兵告诉记者,“多亏工会派来专家给我们支招,还帮忙解决了销路,我家4亩地的净收入近40万元。”
这是平度市总工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服务工作的缩影,让包括吴兵在内的全市2万余名农业产业工人从中受益。
“‘釜山88’亟须提质增效”“辛苦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钱”“希望进一步打开销路”……针对当地农民的迫切需求,平度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安平决心“帮衬一把”——依托工匠学院组建了102名工会联合会专家人才库。从此,种植有人教、化肥有地方买、果子成熟后有人收,农民只管投资和打理,销路、技术都不用操心。
“一年多来参加了两次工匠学院组织的培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与专家交流。”吴兵如今已经熟练掌握了种植技术,成为村里的示范大户,“亩产由7500公斤提高到1万公斤,品质也是市场上比较好的。”
“我这韭菜卖不出就会烂在地里。”前不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青海西宁大通县部分韭菜、萝卜、菠菜等当季蔬菜滞销,该县长宁镇陈家庄村种植户王希军的心都要凉了。
“多亏工会送来了‘及时雨’。”为了帮助蔬菜种植户缓解蔬菜滞销问题,大通县总工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全县蔬菜种植户铺设了产销“快速路”——以消费券方式向全县工会会员发放蔬菜大礼包1.8万余份,帮助蔬菜种植大户销售蔬菜160余吨。“这一季的收成算是保住了。”王希军说工会解决了农户们的“燃眉之急”,把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工资怎么拿?集体来协商
作为广东中山横栏镇三沙花木生产专业合作社的“临时工”,李艺炳最关心的是临时用工工资增长方案、发放时间、工时标准等问题。
“以往,用工单位的报酬方式不固定,有的按工时计算,有的按件计算,也有的按直接承包一片地的方式计算。”2020年5月,横栏镇花木行业工联会成立以前,李艺炳有着自己的担忧,“如果按件计酬花木场主会为难自己,而花木场主也担心如果按件计算,工人为求速度以次充好,纠纷时有发生。”自从工联会成立后,搭建起劳动关系双方沟通协商的平台,探索出“权益共商”“平等会商”“一事一商”的行业集体协商模式。就在前不久,在双方平等协商的情况下,达成了按件计算、工作完成后再计算报酬和淡旺季薪酬浮动、薪酬增长幅度的约定。“我们这些产业工人还是比较满意的。”李艺炳说。
距李艺炳约1000公里之外,位于湖南浏阳沿溪镇的蔬菜产业工会联合会内,农业产业工资集体协商会正开得火热。罗国林作为产业工人代表与蔬菜合作社的企业代表协商后,包括罗国林在内的几百名合作社员工,因一份集体用工合同的签订,工资待遇得到了明确规范。“合同中还约定了工作与休假时间、保险及培训等其他事项。”罗国林说。
“签订合同,受益的不仅仅是合作社里的产业工人,合作社再也不用担心农忙时节的用工荒了。”这一次,新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和40名“职工”签订了合同,建立了稳定的用工关系。(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农民日报》(2022年10月20日 第5版)
责任编辑: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