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砥砺奋进的十年,这是硕果累累的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命运与共的大趋势,把握“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历史规律,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推动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破浪前行,引领中国农业阔步走向世界舞台。十年来,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在贸易投资、发展合作、科技人才合作和全球粮农治理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搭建经贸合作平台
打造全新格局
镜头拉向2018年11月5日的上海。世界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启幕。食品和农产品变身“黑马”异军突起,成为继智能及高端装备之外最畅销的进口采购品类,意向成交金额高达126.8亿美元。埃及的锡威枣、加拿大的枫树水、阿塞拜疆的巧克力、巴拿马的香蕉、阿根廷的牛肉……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带着各国农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将新鲜和美味送上中国百姓的餐桌,满足国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如今,农业已成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制度设计和平台载体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和各级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办好国内展会,用好国际展台,统筹开展优势农产品国际营销促销。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等连续举办多届,成为行业内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展会;组织中国-东盟优质水果推介活动、中国-亚欧博览会优质水果推介活动,加快中国特色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步伐;整合境外展会参展资源,组织企业参加美国、日本、韩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全球知名农产品展会,着力打造国家展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国际认知度;建设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提升出口农产品品质和国际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水平,推动果菜茶鱼等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748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2469亿美元,成为全球农产品第一大进口国、第五大出口国。重要农产品进口供应得到有效保障,进口的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弥补了国内需求缺口,增加了市场有效供给。
与此同时,中国的水产品、蔬菜、茶叶和水果等特色优势产品远销海外多个国家,丰富了国际市场,带动了国内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在不断扩大贸易品种的同时,我国与重要贸易伙伴的农业贸易关系更加稳固。截至目前,在中国与全球26个国家(地区)签署的19个自贸协定中,农产品开放程度普遍在90%以上。今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正式落地。今年1至5月,中国与RCEP成员国农产品贸易额424.4亿美元,同比增长15.2%,达历史同期最高。十年间,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区域逐步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聚集,初步形成了行业类别齐全、重点区域突出、投资主体多元格局,且逐步向全产业链延伸。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达到302亿美元,为2015年底的2.3倍,在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农林牧渔类境外企业1010家。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和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成为引领农业双向开放合作的新引擎。
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彰显大国担当
雪中送炭、兼济天下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基因。2018年5月26日,布基纳法索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中布复交四年来,中国共派出3批次21人次农业专家和12人次法语翻译赴布基纳法索执行援外任务。修建太阳能水井、蓄水坝、土地整治等10项小型水利工程,在布全国示范性开发洼地2000公顷,第一个水稻示范区建设试点成功,为布方培训各领域农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带动了布全国开展水稻生产的热情。
“我国的援助方针侧重于技术援助,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2019年7月,援布基纳法索农技组组长梁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说,“我们要引进中国新技术、新理念,培养布方发展的内生动力。”
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农技组也同样出色地完成了特殊复交形势下的农业援助任务,试验示范中国实用技术近100项,9个中国蔬菜品种在圣普通过评审并大面积推广,大白菜等3个品种已基本可替代进口,玉米示范增产35%,木薯产量翻一番;指导养殖户雏鸡孵化率从80%提高至90.8%,保障当地市场禽蛋供给;第一个减贫示范村建设试点成功,示范户户均年增收达2000美元,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时任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总理特罗瓦达曾盛赞中国农业专家“挖掘了圣普农牧业发展潜力,为圣普农牧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利用中国扶贫经验,创新“生产性投入基金发展杂交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布试点建设了“第一个援布水稻技术减贫示范村”,专家组累计带动示范村134户种植杂交稻237公顷,户均季增收985美元,已帮助该村村民全部脱贫。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三次视察援布农业项目,多次对中国政府表达感激之情,布政府还将“依靠援布农业组水稻高产技术助布减贫”列入国家农业发展规划。这样的例子在非洲大地以及全球许多欠发达地区不胜枚举。
此外,中国一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的重要战略伙伴。截至目前,中国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基金捐款1.3亿美元,还向亚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国派出了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20年初,沙漠蝗虫肆掠巴基斯坦,对该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尽管国内当时正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农业农村部仍克服重重困难,立即派出工作组前往支援巴基斯坦。中国专家们千里追蝗,深入巴基斯坦灾情一线,制定救灾方案,开展灭蝗培训;指导国内企业紧急复工复产,向巴援助药物药械。巴基斯坦外长表示:“在中国的帮助下,我认为我们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蝗灾)。”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批农业援外专家成为“真、实、亲、诚”外交理念的践行者、中国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授者、美好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外交的优质资源和中国担当的亮丽名片。
科技人才领域加强交流
完善合作机制
2014年,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领衔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首次完成鲤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标志着鲤科鱼类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和遗传选育研究全面进入基因组时代。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建“基因促进水稻品质提升”联合实验室,开展3000份水稻基因测序,研究成果于《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
科技支撑是推动农业对外合作的核心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农业科技对外合作体系初步建成。据统计,目前中国累计与15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关系,与80个国家及2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543份科技合作文件,获得11个引智示范和国际合作基地认证,共建170多个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育种、农机、植保等领域持续有效地开展了大量工作。
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进一步加强,针对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会诊,探索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这一组数据是我国农业科研国际交流合作的缩影。农业科技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流动中,为农业对外合作提供了扎实基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也让我国农业“软实力”与日俱增,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十三五”以来,中国充分利用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主席国平台,先后主导制定茶叶、水稻等重要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国际标准11项,实现了我国农药残留国际标准零的突破,促进了茶叶等重要农产品出口贸易。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发挥畜禽遗传资源大国优势,参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领域相关国际规则制定。主持参与泡菜、发酵肉制品、蜂王浆等农产品加工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农机标准互通和检测结果互认,积极引领亚太区域农机试验标准制定,已完成手扶拖拉机、喷雾喷粉机、水稻插秧机3个试验标准规则制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才”,人才短缺将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对外交流合作。为此,我国认定首批农业对外合作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实施“扬帆出海”培训工程,已举办40余期培训班,累计培训近3000人。
主动参与全球粮农治理
贡献中国智慧
2019年6月23日,时任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博士高票当选联合国粮农组织新任总干事,成为该组织首位中国籍总干事。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成就的高度认同,也标志着中国实践将为应对全球重要挑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必将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粮农新秩序。
“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千百年来,中国茶沿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向不同国度。2019年,在我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2020年,习近平主席为首个“国际茶日”亲致贺信。三年来,中国坚持互融互鉴、共谋发展,在国内外开展多场“大使品茶”活动,发布“茶产业发展倡议”,从一方茶席到一场盛会,从一杯清茗到诗酒琴画,结全球茶界友谊,彰显中国首倡大国风范,成为“茶外交”的成功典范。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国别副主任玛哈·艾哈迈德表示,“大使品茶”活动加深了各国相互间的友谊,令大家感受到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中国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弘扬农耕文明历来高度重视。今年7月18日,以“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青田开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启动实施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认定工作,不断推动农遗事业迈上新台阶。截至目前,中国拥有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成功实践者和主要贡献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二十国集团(G20)农业部长会议、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议、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到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部长会议、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农林渔业分论坛,一系列农业领域的外事活动,让中国更多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我国已累计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农业合作,与94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与8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农渔业合作协议。
从农业经贸合作到全球粮农治理,从农业援外专家选派到农业科研交流,从周边国家到非洲大陆,从多双边交流到农业合作机制建立,所有的讯息都在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国际话语权和全球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的深度、广度、速度和力度不断拓展加强,也必将迈着更自信稳健的步伐,走向下一个十年,走向未来。(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宫宇坤)
《农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 第6版)
责任编辑: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