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脱贫致富 » 正文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发布日期:2022-10-1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马跃峰、孙超、程焕等  浏览次数:123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泉在哪儿?”“在半山腰,两公里远。”仰角70多度的斜坡上,61岁的白海红小心地走着。宽度仅容一人的小路,因为多年无人经过,已经覆上了一层青草。半小时后,白海红停下脚步。眼前,石头垒砌出一个洞口,他蹲下身,探出手,摸到一汪泉水。曾经,白海红几乎每天清晨都要走1小时路,排1小时队,来到这里接上一担水,挑给全家吃。白海红所在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

“泉在哪儿?”

“在半山腰,两公里远。”

仰角70多度的斜坡上,61岁的白海红小心地走着。宽度仅容一人的小路,因为多年无人经过,已经覆上了一层青草。

半小时后,白海红停下脚步。眼前,石头垒砌出一个洞口,他蹲下身,探出手,摸到一汪泉水。

曾经,白海红几乎每天清晨都要走1小时路,排1小时队,来到这里接上一担水,挑给全家吃。

白海红所在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海拔2400多米,三面环山,村里的百姓曾天天愁水。

“一辈子也忘不了2013年2月3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在老党员马岗家,总书记看到屋里的水缸,特意舀起一瓢水尝了尝。”白海红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2014年底建成通水,圆了甘肃人民期盼半个多世纪的梦想。自来水通进元古堆村那天,乡亲们奔走相告。

“山上通了水,种上了党参、黄芪、当归,一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白海红笑着说。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推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今日神州大地,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

猕猴桃、柚子、刺葡萄,一片接着一片,随着山势铺开……走进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仿佛走进了百果园。村民梁立成正在猕猴桃园补充水肥。

“猕猴桃出现坏果怎么办?”

“顺着果蔓,理出主干,找到生病的那株藤,精准治疗。”

梁立成这番经验,来之不易。早些年,他尝试种猕猴桃,看到自家的地远不及种植大户家的产量高,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年的菖蒲塘村,很多村民和梁立成一样,发现病虫害,找不到“药方子”;摘了熟果子,寻不到好销路。

2013年11月,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在脱贫攻坚中,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我们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着力补上技术、营销等短板,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水果种植。”菖蒲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唐金生说。一听到外地推出了猕猴桃、柚子的新品种、新技术,他们就想方设法派人学习,引来试种。

“我更换品种,改进管理,一亩猕猴桃产5000斤。今年虽有旱情,6亩多地净赚2万多元。”梁立成算了算账。

以发展壮大果业为依托,菖蒲塘村走上了一条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新路子。唐金生介绍,菖蒲塘村水果种植面积从2013年的1750亩扩展到现在的6000多亩,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121元增加到2021年的28538元,曾经的贫困山乡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元古堆村曾是贫中之贫——2012年,元古堆村1917人,扶贫对象有1098人,人均年收入仅1465.8元。

如今,走进新的元古堆村,村口景观墙下,摆着水缸、石磨、木轮轱辘3个老物件,道出曾经的“穷根”——吃水难、出行难。

“门口这条路,原来也叫水、泥路。水和泥中间有个顿号。”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董建新笑言。

跟着董建新,过石牌坊。宽敞的水泥路随着地势,穿过流水小桥、电商中心、中心广场,延伸至500亩菊花田、梅花鹿养殖园,铺展到家家户户。

路边,一座农家院正在装修,筹备开办民宿。院子的主人,叫苟怀文。

2007年,苟怀文大学毕业,一直不愿回村。“小时候,出门要翻眼前的山。想一想,就怕。”

2013年开始,元古堆村硬化13.5公里村道、16.99公里巷道。3年后,苟怀文回家结婚,“小汽车开到了家门口”。

今年,元古堆村变化更大。规划的入村集散区、综合体验区,一个个“走”下图纸。戏台广场、休闲驿站……文化活起来,市集闹起来。

今年春节,苟怀文决定返乡创业。装修民宿,手头缺钱。政府协调,给他贷款15万元,5年期限,全部贴息。“置办旅游业用具,能再贷15万。”田家河乡党委书记陈进说。

2018年,元古堆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整村脱贫。2021年,元古堆村人均收入在12400多元。

从武陵山区到六盘山区,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一个个贫中之贫被攻克,一户户脱贫家庭命运改变,一个个脱贫山乡沧桑巨变,书写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答卷。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红玫瑰、黄菊花、粉百合……来到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手工坊,满眼姹紫嫣红。

“这些花,是社区姐妹们一针针绣出来的。”旺家社区党支部书记何英介绍。

手工坊的建立,源于今年3月何英的一次走访。当时,见易地扶贫搬迁户许平在织花,她不由赞叹:“真漂亮!”

何英拍下针织花,把照片发在社交平台,引发了旺家社区促进搬迁群众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一个“微创新”。

旺家社区是万山区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居住约1.8万名集中安置群众。如何让搬迁群众在城里站稳脚跟?社区把加强党建引领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重要内容。在党组织推动下,社区劳动力全员参加技能培训,并建设一座6000平方米的易地搬迁“微工厂”产业园。

许平2019年搬到旺家社区,一个孩子上学,一个孩子才1岁,婆婆长期生病,“到工厂上班要打卡,难以兼顾家里。”如何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帮助许平这样的搬迁群众?

“针织花照片发到社交平台后,引来不少点赞和求购。”何英说,“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社区党支部积极协调妇联、企业等,办起编织培训班。4月初,手工坊正式开业。许平作为牵头人,设计样式,分发模板。大家分头制作,再统一组合。

工作时间灵活,工资按件计算,手工坊吸引36名妇女加入,开发了30多种花束、挂件,通过直播卖货,每人月工资2000多元。

目前,贵州全省949个集中安置点已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个坚强战斗堡垒,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今年6月底,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41.45万户共计92.99万人,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走进一个个脱贫山乡,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转化为脱贫一线超强的战斗力。

“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重要经验和认识概括为“七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深入脱贫山乡,深切体悟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制胜之道,一个深刻的感受油然而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把脱贫攻坚这件大事办好;只有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创造这样世所罕见的脱贫奇迹。

行走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这一感受更加深刻。

贺兰山下,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种上蜜瓜,一个大棚年收入可达10万元。好效益靠啥?‘科特派’。”在闽宁镇园艺村,种植大户马雅铃指了指大棚门口的标牌,上面写着“厦门市科技特派员、闽宁协作服务基地”。

过门道,进大棚。藤蔓挂在绳上,圆滚滚的蜜瓜垂在半空。马雅铃在绿叶中穿梭,忽见一条藤蔓叶子发黄,随即打电话求助。

5分钟后,一位50岁左右的女士出现在大棚。只见她伸手从口袋拿出修剪刀,边剪边讲:“阻断病源,防止传染,最为关键。”

“这位‘科特派’大姐,天天在大棚里转。哪些瓜果开花了,哪个棚里果子熟了,她都知道。”马雅铃所称的“‘科特派’大姐”,名叫赖瑞云,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是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队员。

早在1996年5月,福建、宁夏“千里结亲”。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担任帮扶领导小组组长,直接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这一年,马雅铃14岁,全家从宁夏西吉县一个贫困山村,搬到永宁县这片待开发的荒地。第二年,这里被命名为闽宁村,后来发展成闽宁镇。

2020年,宁夏利用闽宁协作资金,加上地方筹资,在园艺村建起设施大棚园区。马雅铃承包了6个大棚。从选种优质蜜瓜,到制作有机肥,再到防治病虫害,赖瑞云手把手地教,马雅铃实打实地学。

“赖大姐从福建引来番石榴、莲雾试种。将来,这些水果行情好,价格高,赚钱多。”马雅铃让弟弟加入,一个种,一个卖,生意越做越大。

26年来,福建派出200多名援宁干部,更有数千名教师、医生和科技人员接力帮扶。闽宁镇先后使用东西部协作资金2.46亿元,安排实施项目57个。“十四五”期间,闽宁协作进一步走深走实:明确闽宁镇打造东西部协作示范镇、移民致富提升示范镇、乡村振兴示范镇,推进10个闽宁产业园转型升级,巩固提升100个左右闽宁示范村……这场跨越时空的“山海情”,不断续写新篇。

“组织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而且大规模长时间开展这项工作,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这就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掷地有声。

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前厅卖电动车,后堂开修理店,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上一家店铺特别光鲜,与“返贫”似乎不沾边。

2010年,凌均年在镇上买下两层楼,凭着诚信经营,小日子过得滋润。

5年前,病魔从天而降。凌均年突然吐血、腹痛,到医院一查,患上了肝硬化。“起初两年,每年治病花销1万多元。”

2020年,凌均年的病情加重,除了在本地治疗,还要经常去西安的大医院治疗。医疗费、交通费、食宿费开销大,积蓄很快要花完。

“单看凌均年的住院支出,近3年就有14.9万元。”平利县、长安镇两级有关部门马上登门核实,把凌均年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

2021年底,凌均年的医保报销比例上调。今年,他在平利县医院住了两次院,只掏了不到1000元。此外,他申请到大病医疗救助,获得6000元临时救助。妻子还当上了公益保洁员。

“控制了病情,降低了花销,防止了因病返贫。”凌均年重新开门营业,赶上长安镇发展夜间经济,在屋后长廊卖起饮料、小吃。

在平利县,18.9万名农村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到目前,像凌均年一样,被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的有4900多人。今年4月,平利县出台防止因病返贫专项救助办法,专门帮扶患病后负担较重的农村人口。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谆谆叮嘱,化成真抓实干的坚决行动。

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晏河乡晏河村,脱贫户周福蓉靠着电商产业,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乡亲致富。

周福蓉跟电商结缘,最初是卖苗木。2014年,她种苗木赔了本,成了贫困户。2016年,她到光山县开办的电商培训班学习,将苗木卖到网上,全家脱贫。2017年,仅代销土特产,月收入有7000多元。

周福蓉没有止步于此。光山县组织的一次农产品展销会,让她开了眼:“各式各样的菜摆在面前,种菜是个好路子。”这回,她被微商吸引,尝试“用互联网+本地化”的模式卖菜。

2019年,周福蓉筹资承包占地100多亩的农场,建设30座蔬菜大棚,饲养2000多只土鸡。种菜,她不用化肥,不打农药,蔬菜供不应求。

14个微信群、4776位微信好友,周福蓉特别珍惜。她不仅在群里卖菜,还教大家种菜、做菜,去年赚了50多万元。她还帮周边村民卖土特产,仅大米一年就销了10万多斤。

“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近年来,光山县实施“电商+产业+服务”战略,免费培训近万农民;上线100多款信阳地区优质农产品,打造以“光山十宝、信阳十特、河南十优”为代表的优质农特产品体系;2022年,建立直播基地,打造网红团队,一周销售茶叶300多万元,一周销售马畈鲜桃100多万元……

2014年,河南省被确定为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省份之一,光山县等7个县被确定为首批示范县。目前,河南省认定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99个,实现对53个脱贫县全覆盖。今年上半年,河南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753.9亿元。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十八洞村梨子寨石碑上,“精准扶贫”四个大字依然催人奋进;四川昭觉县的“悬崖村”阿土列尔村,入云的天梯见证生产生活巨变……乡村振兴足音铿锵,响彻万千阡陌。(记者马跃峰、孙超、程焕,记者高炳、王锦涛、秦瑞杰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2日 第1版)

责任编辑:鲁建滔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