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湖州长兴县畎桥村的“蜂情小镇”,几百万只“花粉信使”嗡嗡飞舞,往返在蜂箱和山林间。它们的主人是一位80后青年农民邱凯。
邱凯从小便跟着父亲邱汝民一起养蜂,是个不折不扣的“蜂二代”。“爸爸养蜂39年,我是在蜂箱旁长大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也成了养蜂好手。
为了养好蜜蜂,邱凯专门跑去读了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他选择回到父亲身边,扎根农村,利用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开蜂场、跑销售、做电商;对养蜂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搭建5G养蜂数据平台,推动养蜂事业“转型升级”;同时先富带后富,办班培训,传授养蜂技术,带动周边和全国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花粉信使”忙碌地往返(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接“蜜”
在邱凯父亲邱汝民那一辈,养蜂意味着一趟趟四处奔波的“追花旅程”,辛苦而无奈,面对收购商还没有议价能力。“那时我们要把蜂蜜运到杭州去卖给采购商,一大桶只能挣到几百元钱。”邱汝民说。
与蜜蜂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个中酸甜邱汝民深有体会。当他得知儿子邱凯决定扎根农村,传承养蜂事业,他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的心血事业有了传承;忧的是养蜂实在辛苦,年轻人很少能有坚持住的。但很快,邱凯就用实际行动消除了父亲的担忧。
职高毕业后,邱凯就和父亲商议开一间卖蜂蜜的小店面,正是在那间15平方米的铺子里,零售蜂蜜卖出了高于收购价十几倍的价格。这个成绩让邱汝民吃了一惊,他第一次看到了儿子的开拓创新给养蜂业带来的巨大效益。
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渐成熟,网上销售日趋红火,邱凯也把目光投向了线上发展。但在广告投放这件事上,父子俩产生了不小的分歧。“我们卖蜂产品好不容易有了点积蓄,一下子都用来投放广告,收益却不见涨,太不值得了。”在邱汝民看来,蜂产品的消费人群相对固定,线上销售是一个好渠道,少量的宣传也必不可少,但过多的广告投放就像婴儿迈了太大的步子,反而容易跌倒。
出乎邱汝民意料的是,一向温和的儿子在这件事上毫不让步。“都说养蜂是传统行业,但在互联网时代,有什么是不可以转型的呢?我们投入广告,不仅为了销售,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年轻人关注养蜂产业。”儿子这样对他说。
邱凯的决心和出发点,深深打动了邱汝民,作为浙江省蜜蜂产业协会秘书长,多年来他一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养蜂产业中来。儿子的话说中了他的要害。
邱凯的决定没有让父亲失望,年终统计的产品销量有了令人惊喜的增长。“从此我对他刮目相看,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得不赞一句‘后浪’!”邱汝民自豪地对记者说。很快,父子二人就注册了自己家的蜂产品品牌。
对邱凯来说,从父辈身上继承的不仅有养蜂技术,更有“做一件事的初心,办一件事的匠心,成一件事的信心”。在线店铺销售进入正轨后,他又引入了直播带货。今年4月以来,仅蜂产品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0万元。
“现在我很支持他发展电商,紧跟新时代,把我干了一辈子的事业交给他也非常放心。”邱汝民对记者说。父亲的肯定是对邱凯极大的鼓励。直播电商之后,他又提出“大数据养蜂”,以大数据智慧平台赋能传统蜂产业。“依托这个平台,流动蜂农不仅能知道全国蜜粉源植物的分布,还能掌握各地的天气,形成精准养蜂导航路线。”邱凯说,比如在江淮梅雨季,青海可能是连续的大晴天,以精准的定位导航缩短时间和成本,流动蜂农就能获得更大收益。
探“蜜”
在邱凯的设想中,未来的养蜂模式必将从单一走向多元,也就是“更好玩”。蜂农们不仅可以依靠蜂产品获利,还能发展蜂旅、蜂疗等,将蜂产品的产业链进一步延长。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15年,邱凯牵头建立长兴“蜂情小镇”,设有种蜂培育长廊10条、各式蜂箱1000多个,还有培训教室、风情小屋、手工皂制作室等。除了职业养蜂人,游客们也可以参观、体验。
此后,他和父亲一起研发了六边形宠物蜂箱,吸引年轻人在家养蜂。从设计到组装他反复试验。“蜂箱中要设一个用于工蜂进出的小孔,但又不能让蜂王通过,这个细节困扰了我好久,最后竟然从天宫二号对接报道中获得了灵感,完成了设计。”邱凯自豪地说。蜂箱只有小汽车方向盘大小,携带方便、美观实用。这样一来,养蜂的趣味大大提升,许多90后、00后也能参与,不仅可以遛蜜蜂,甚至有机会尝到自产的蜂蜜。到目前为止,宠物蜂已经销出800多箱。不仅如此,邱凯还和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培育功能与常规蜜蜂相同但不蜇人的蜜蜂。不远的未来,成千上万的家庭都可以把蜜蜂养在自家阳台上。
邱凯发明的六边形的宠物蜂箱(央广网发 陈金露 摄)
2018年,邱凯买了两台新卡车开始设计养蜂车,把开车养蜂这件事做出了新文章。“普通的养蜂车上,风会很大,蜜蜂不容易进入蜂箱,蜂农每到一地,都要把蜂箱挑下挑上,很不方便。我自己设计,在养蜂车上安装了偏风板,有效解决了这个难题。蜂农开车到一个地方后,只要根据风向调整好车头就可以了,非常方便。”他介绍说。
邱凯能够想出这么多好点子、金点子,一方面源于他和父亲长期的养蜂实践,另一方面与他的好学努力分不开。
邱凯的父亲是浙江省首批获评农民高级职称的高级畜牧师,还曾在SCI期刊上发表过养蜂论文。父亲成为了邱凯人生路上努力追赶的榜样。2019年邱凯也被破格评定为高级畜牧师,在全国农民队伍中,父子同获国家高级职称的,浙江只有这一例,全国也很少见。去年,邱凯又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进行专业深造,以更深入探索蜜蜂的奥秘。
为了学习别人的养蜂经验,近至福建、北京,远到韩国、意大利,都留下了邱凯访学的足迹。“当今时代对养蜂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高素质农民是我们的发展方向。”邱凯说。
传“蜜”
继承、创新了父亲交给他的养蜂事业后,邱凯不断把这份“甜蜜”的事业分享给更多的人。
2018年初,邱凯负责的青创农场开展了“一对一蜂农精准扶贫”,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养殖技术培训、保底收购蜂蜜等措施,保证低收入农户养蜂获利,走上“甜蜜”致富路。他说:“我们的精准扶贫秉持‘三到位’,兴趣到位、培训到位、学到位。”据了解,截至2020年6月底,青创农场已对接湖州市低收入、残疾人157户,平均每年为每个家庭增收8000至10000元。
从2015年开始,邱凯每年在“蜂情小镇”办“养蜂培训班”,浙江省内的学员,吃住学全部免费。更为可喜的是,今年的一期培训班中,30名学员中有三分之一是青年人。邱凯说,养蜂不是夕阳产业,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其中,蜂产业才能焕发出新能量。
邱凯团队正在尝试做直播(央广网记者 曹文君 摄)
来自湖南安化的李昌贵曾经是一名导游,机缘巧合结识了邱凯后,决定学习养蜂技术。他说:“我的家乡山清水秀,但是大山里没有好的产业,村民们没有好的收入来源,我想把养蜂技术带回家乡,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另一位学员司马保荣也有同样的想法,疫情结束后他们一家三口专程从安徽安庆赶来学习,如今已经初步掌握了取蜜等基础技能。“现在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家乡也需要一批像我们这样的青年人来带动,回去发展一份‘甜蜜’的事业不好吗?”他笑说。在已经学成回乡的人员中,年仅32岁的童明俊是个典型代表,他在湖北十堰市竹溪县建立起“蜂情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超过500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除了一批批国内的学员,在邱凯的培训班上还能看到许多国际友人。“我们的很多技术让外国朋友赞不绝口,比如传统的蜂箱里面只能有一只或者两只蜂王,而我们可以有六七只蜂王。”
“小蜜蜂不占地,不争田,采蜜授粉还能维护生态系统。”从传承到创新,再到惠泽他人,邱凯就像小蜜蜂,孜孜不倦,身体力行。“秋风淅淅桂花香,花底山蜂采掇忙。但得蜜成功用足,不辞辛苦与君尝。”邱凯有个期盼,希望有更多的80后、90后、00后能参与到养蜂的行业中来,把甜蜜的事业带给更多的人,酿造更加甜蜜的幸福生活。(记者王权 陈瑜艳 曹文君 实习记者陈金露 通讯员许旭峰 丁亮)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