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面团能做出多少花样?
在山西省霍州市霍山年馍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年馍工郭爱莲把面团搓成一个个均匀的细条,两手把细条两端往里一卷,做出简单的祥云图案,空隙里点上两颗枣,“如意枣花馍”就成型了。上笼入锅,升腾的蒸汽冒着麦香,钱串子、登高、游鱼、走兔、老虎……栩栩如生的造型,寄托着美好寓意。
霍州地处山西中南部,西傍汾河,东依霍山。吃年馍是霍州的传统民俗,每逢节气节日,霍州人都要做上很多年馍。年馍被誉为“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艺术”,既是传统面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霍州大力发掘年馍文化,发展年馍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据统计,目前霍州市从事年馍加工生产的作坊、企业近300家,年产量1200万公斤,从业人数超5000人,平均每9个农村劳动力就有1人从事年馍生产。
家住霍州市范村的郭爱莲今年56岁,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打小就跟着家人学做年馍。过去,郭爱莲以种玉米为生。2019年,霍山年馍食品有限公司开业,郭爱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做了年馍工。一番培训后,郭爱莲赚上了计件工资,“谁能想到,咱这手艺能赚上钱了。”
年馍标准化生产,面团的重量、条纹的长度,都是统一的。“和面有机器,我们出手艺,还能打发农闲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来。”郭爱莲说,“以前都是打零工,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每月有三四千元,年底更多,一年收入五六万没问题!”
“公司平日可容纳30人就业,年底高峰期可容纳200人就业,都是附近的村民。”霍山年馍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巍巍介绍,霍州年馍在各种宴会上供不应求,还做成礼盒卖到其他地区。
年馍广受北方群众喜爱,市场广阔,但曾经长期以小作坊模式为主,小、散、乱,口味差距大,阻碍产业化发展。
闫玉龙是最早一批开办年馍生产企业的人,如今,公司每年年馍销售收益有200多万元。“咱北方人就喜欢年馍的味道,外地人专门来咱这买馍,但找不到量大质好的企业,所以我决定自己办一家。”闫玉龙说。
今年,闫玉龙当选为霍州市年馍协会会长,霍州年馍销售到北京、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等城市,带动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就业。
前不久,霍州市委、市政府注册了年馍区域地理商标,作为霍州年馍的主打品牌,同时邀请来自中国粮食协会、农科院所的食品专家前来考察调研,对霍州年馍的生产制作环节进行科学评估与标准化制定。
去年,霍州市年馍产值近50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亿元。霍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一揽子措施,制定《霍州年馍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准备建立年馍产业发展研究院,为年馍产业化提供技术、品牌、包装、营销等方面支持。
“霍州年馍,要走一条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道路,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把年馍打造成为老百姓的‘致富馍’。”霍州市委书记李青雁说。(记者郑洋洋)
责任编辑:宋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