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有牛哥”:用“复古农业”守护记忆中的味道

发布日期:2022-09-23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浏览次数:20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1200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厂房,700立方米的农产品保鲜冷鲜车间……从零开始创造这一切,“有牛哥”用了7年。今年,“有牛哥”收到了“2022网络丰晚”的邀请,即将以晚会串场嘉宾的身份登上央视荧屏。“有牛哥”,本名杨正熙,是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苗岭侗寨土生土长的侗族人。为了让古老的农耕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也为了让这里的侗家人逐渐摆脱贫困,他在2015年

1200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厂房,700立方米的农产品保鲜冷鲜车间……从零开始创造这一切,“有牛哥”用了7年。

今年,“有牛哥”收到了“2022网络丰晚”的邀请,即将以晚会串场嘉宾的身份登上央视荧屏。“有牛哥”,本名杨正熙,是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苗岭侗寨土生土长的侗族人。为了让古老的农耕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也为了让这里的侗家人逐渐摆脱贫困,他在2015年组建“贵州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用他的“复古”农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别看他如今成了农耕文化的代言人,儿时的“有牛哥”却不善农事。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插秧、打谷子是常见的“课余活动”,但彼时的“有牛哥”却连最基本的砍柴、捆草都不太熟练。

“你看你这个样子去干活,怎么能有饭吃?那就好好读书吧。”父亲的一句话,让“有牛哥”踏上了坚定的求学之路。作为洋洞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原以为之后的生活都将与农活“分道扬镳”。

一次走访却改变了这一切。

“要是去年做这个就能留住它了”

2011年,时任黎平县岩洞镇镇长的“有牛哥”,在一位村民家中尝到了口味极佳的自酿酒。可当来年再次拜访时,却得知因家中老人去世,用于酿酒的特殊品种水稻再无人种植。一口让人流连忘返的自酿酒就这样彻底消失了。而最让“有牛哥”痛心的莫过于他本来是有机会留住它的,“心里特别后悔,要是去年做这个的话就能够留住它了。”

这次走访勾起了“有牛哥”内心深处的执念,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想起家乡拥有100多种农作物,想起母亲最爱吃的老味道,“有牛哥”想要守护这片土地的决心愈加强烈。

自此,“有牛哥”毅然决然辞去工作,扎根土地10多年。800多个村寨,280多个品种,他将乡愁寄托于无数粒小小的种子,锲而不舍地守护着他的奇妙谷粒世界。

“古老的品种就该用古老的耕种方式”

“既然收集来的是老品种,就应该用古老的耕种方式。”村民们的每一次挥刀、每一次弯腰,都是“活着的”传统文化。“有牛哥”用于收集种子的容器是简易改装后的竹筒,所使用的石镰是老一辈人传承至今的摘禾刀,而采用的“牛耕+牛粪+牛草+放鱼+放鸭”模式,更是回归最传统的耕作方式。

因此,“有牛哥”的家乡也被唤作最后的牛耕部落。他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用心守护老谷种,守护物种延续。牛、稻、鱼、鸭共生共养,在广袤的梯田上,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卷。

“有牛哥”的奇妙谷粒世界,是救种,也是助民;是乡愁的寄托,更是乡土文明的传承。

9月23日晚,“2022网络丰晚”即将在CCTV-17农业农村频道和央视频APP同步推出,请跟随网络丰晚的镜头一起打开“有牛哥”的奇妙谷粒世界。

责任编辑:鲁建滔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