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的“简历”
家蚕的一生,从卵开始,经过幼虫、化蛹、化蛾几个阶段,再到蛾子交配后产卵,完成一个世代。家蚕的卵很小,一般为椭圆形,有灰色、褐色、橙色等不同颜色,卵期主要完成蚕宝宝的胚胎发育;家蚕从卵中孵化出来后就变成了幼虫,不断取食桑叶长大,当家蚕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身体外的皮肤就会限制其生长,这时蚕宝宝不得不停止吃桑叶,美美地睡一觉,这就是我们说的“眠”。其实家蚕在这个阶段,并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体内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主要包括新旧皮肤的更替,也就是我们说的“蜕皮”。当蚕宝宝更换了新的衣服,就会继续开始吃。蜕皮是家蚕长大的标志,每经历一次蜕皮就会长大一岁,我们称为“龄”。一般来说,家蚕在幼虫期要经历4次蜕皮、5个龄期。
蚕的一生示意图
当家蚕吃饱喝足长大到一定程度,其体壁会呈现十分明显的透明状,这个时候蚕宝宝就有了新的技能,也是最重要的生命价值体现——吐丝结茧。元代诗人王冕的《蚕作茧》这样写道:“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
家蚕吐完丝,就把自己锁在了没有出口的房间里,静静地化蛹。家蚕化蛹后不食不动,外表很安详,内里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虽然在古人看来老蚕作茧是自缚,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所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对于家蚕来说,它们为的是自己更美好的明天。
洁白的蚕茧
经过了漫长等待,家蚕终于要扬眉吐气了。当蚕蛹蜕去最后一层皮肤,就变成了蛾子。为了突破“房间”的束缚,家蚕又拥有了一项新的技能,它可以从口中吐出一种类似于唾液的溶液,将封闭的茧壳溶解出一个小洞,这样家蚕就可以轻松地破茧而出,最终化蛹成蛾。
家蚕饲养指南
家蚕的饲养,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家蚕幼虫阶段的饲养。因为只有这个时期,家蚕才会不停地取食桑叶,也意味着人们需要每天供应桑叶,所以这个阶段也是养蚕最繁忙的时期。
家蚕为什么如此挑食,只喜欢吃桑叶?
原来我们的蚕宝宝拥有很好的嗅觉系统和味觉系统,它们可以帮助蚕宝宝辨别桑叶中独特的气味,吸引蚕宝宝进食。与其他植物相比,只有桑叶可以为蚕宝宝提供更好的营养物质,满足正常的生长和发育需求。究其根本,家蚕爱吃桑叶是由基因决定的。
目前的研究发现,家蚕三号染色体上的苦味受体基因GR66控制了家蚕的“挑食”。该基因没有突变的蚕只吃桑叶或含有桑叶成分的人工饲料,但要是这个基因突变了,蚕的生长发育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吃嘛嘛香”,它还愿意吃苹果、梨、花生,甚至面包!当然,桑葚也可能会被蚕一口吃掉!
除了有很好的嗅觉和味觉,家蚕有没有眼睛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与我们的眼睛不同,它们是单眼,这样的结构不能使物体在视网膜细胞上成像,也就不能看到物体。那眼睛岂不是白长了?完全不是,它们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光感受器,可以帮助蚕宝宝感受外界光线的强与弱。
家蚕是怎么出生的呢?宋代诗人梅尧臣在《蚕女》中写道:“自从蚕蚁生,日日忧蚕冷。草室常自温,云髻未暇整。”这首诗很好地描述了蚕宝宝的出生和生长条件。蚕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形态非常小,颜色呈黑色或赤褐色,体表还覆盖有众多刚毛,因其外表酷似蚂蚁,所以被称为“蚁蚕”或“蚕蚁”。家蚕要想快速长大,除了不断取食桑叶外,还需要舒适的环境,即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家蚕的卵
那问题来了,我们的蚕宝宝需要怎样的温度和湿度呢?简单来说,蚕宝宝小的时候,所需要的温度、湿度较高,温度为26℃至28℃,湿度保持在80%以上,随着蚕宝宝的长大,需要的温度、湿度也逐渐降低,可以调整温度至23℃至25℃,湿度为70%至80%。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古人在诗中描述的养蚕女的担忧,唯恐蚕宝宝受冷。
蚁蚕
实际上,家蚕饲养除了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还需要很好的防病防害措施。家蚕也有生老病死,它们较易感染疾病。因此古时养蚕的设施常需要涂抹石灰粉,以达到杀灭饲养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目的,保证蚕宝宝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空间。
家蚕幼虫
清人朱奕曾在《蚕妇谣》中写道:“日间防蚕饥,夜间防鼠咬。保蚕如保婴,刻刻难离抱。”养蚕人需要对蚕宝宝百般呵护,不仅白天要防止蚕宝宝挨饿,晚上还要防止老鼠对蚕宝宝的伤害,犹如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样,一刻也不能分开。
责任编辑:宋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