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把“农业芯片”牢握手中

发布日期:2022-09-03  来源:民生周刊  作者:畅婉洁  浏览次数:134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一个优良的水稻品种,可以造福千家万户。”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和他的团队历经成千上万次的筛选和试验,选育出了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改变了当时我国局限于引用国外品种作为杂交水稻恢复系的局面,让无数中国人端牢了自己的饭碗。如今,80多岁的谢华安步伐矫健,奔走在田间地头,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那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一个优良的水稻品种,可以造福千家万户。”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和他的团队历经成千上万次的筛选和试验,选育出了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改变了当时我国局限于引用国外品种作为杂交水稻恢复系的局面,让无数中国人端牢了自己的饭碗。

如今,80多岁的谢华安步伐矫健,奔走在田间地头,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那一亩亩稻田……

谢华安

“汕优63”

谢华安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挨饿的滋味挥之不去。当时,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仅125公斤。

1972年,谢华安进入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当时全国正掀起杂交水稻协作攻关浪潮。作为三明南繁领导小组组长,他带队前往海南三亚,在那里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生涯。

稻瘟病是稻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因为稻瘟病的暴发,杂交水稻曾面临着是否要继续发展的问题。

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恢复系主要从国外引进,稻瘟病抗性较弱。“不抗稻瘟病的杂交水稻,今后是没有前途的。”谢华安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从1976年开始就和团队开始了成百上千次的筛选和试验。先是选择‘IR30’和‘圭630’搭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再把它们的后代种在稻瘟病最重的5个地方进行筛选,逐渐淘汰不抗病的单株,才在最后选到了有强恢复力抗稻瘟病的‘明恢63’。”

“汕优63”作为第一个全国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具有“适应范围广、丰产性高、品质优良、抗稻瘟病”四大优点。该品种自1986年开始连续16年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汕优63”还推广到东南亚国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被当地农民誉为“东方神稻”。

“汕优63”选育的成功,谢华安认为有四方面经验:第一,设定明确目标,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首先要抗稻瘟病,这是符合生产实际需求的;第二,丰产性的选择,大粒水稻的性状加上优良的株叶形态,这是创造好的产量的基础;第三,不同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这是选育优良品种的支撑;第四,科研团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和挑战的科研精神,这是反复试验并选出稳定性状的关键。

“四性综合育种”

种业安全,首先要提高育种水平。

“只有提高育种水平,才能提高产量,才能够提高质量,才能够提高效益。同时,我们要向功能农业发展。功能农业要求产品类型不仅要丰富,还要质量好、口味好,而且还要保证安全、绿色。比如针对糖尿病人和肾脏病人,它就要有特殊的品种。”谢华安说。

提高育种水平,必须要有优良的种质。“我们还要不断去创新种质,要不断地发掘有利的基因。要把经过千万年进化下来的野生稻、农家品种的有利基因给发掘出来,用于育种。同时,一个品种做了三五年后抗性会逐渐减弱,要不断改进水稻育种技术,探索和发现新的优良的抗性基因,并以开展多学科深度融合的方式,打造适应性强、能规避风险的新品种。”

为此,谢华安提出了“四性综合育种”。“既要有丰产性,又要有优质性、抗性,还要有广适应性。不仅要把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和广适应性水平提高,而且还要综合在一个品种上,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难就难在综合在一个品种上,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于后辈科研团队的培养,谢华安认为要以培养战略型、实干型的科学人才为方向,不单单是水稻育种,更要致力于栽培、植保、土壤肥料、农业机械等新技术研究,只有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才能逐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谢华安认为,合格的农业科研人员,应该加强生产和实践更紧密结合,在实践经验丰富的基础上制定科研创新路线。

“我们要鼓励年轻人,吃得了苦,下得了田。风吹雨打太阳晒确实艰苦,唯有吃苦耐劳,才能培养年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谢华安说。

让百姓吃得好、吃出健康

“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只有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高品质和抗性。”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张建福说。

199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建福加入到谢华安团队,投入到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中。“老师平时工作很忙,但只要有时间便会到田间地头去,帮助和指导我们进行水稻研究。”张建福说,“谢老师今年已经八十多了,对科研有着一如既往的热情和自信。”

继“汕优63”后,谢华安领衔的福建水稻育种团队,在超级稻育种、航天诱变育种、优质稻育种、抗稻瘟病不育系选育、两系稻育种、超级再生稻育种和栽培等方面,屡创佳绩。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研制出香味基因材料和抗病、生育期相关材料。此外,团队还通过培育耐储藏水稻品种,提高种子活力,降低了水稻储存成本。

“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里要装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粮食。粮食安全的基础在种业,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优良的种苗对生产起很大的作用,我们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在谢华安看来,水稻育种工作要具备战略眼光,不仅要让老百姓吃得饱,更要让老百姓吃得好、吃出健康。(《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责任编辑:罗芳菲 陈文波

总平台审核编辑:张青玲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