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脱贫致富 » 正文

一鼓作气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甘肃省八个挂牌督战贫困县奋力脱贫攻坚纪实

发布日期:2020-10-28  浏览次数:135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甘肃还有8个贫困县尚未摘帽。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脱贫成本高,这些县成了甘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今年,总攻号角响起,甘肃省对8个未摘帽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瞄准突出问题,合力攻坚,尽锐出战,向摆脱绝对贫困的
 

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甘肃还有8个贫困县尚未摘帽。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脱贫成本高,这些县成了甘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今年,总攻号角响起,甘肃省对8个未摘帽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瞄准突出问题,合力攻坚,尽锐出战,向摆脱绝对贫困的目标奋力冲刺。

 

临近霜降节气,岷县60万亩中药材陆续开始采挖晾晒,山乡遍野满是药香。(摄影:郎佐民)

 

岷县是国扶贫困县和六盘山片区重点贫困县之一,是甘肃省深度贫困县。作为甘肃省未脱贫摘帽的8个县之一,今年以来,岷县干部群众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最后总攻。

 

发展产业

脱贫增收有“靠山”

 

“产业扶贫‘三大宝’,药材蜂蜜猫尾草”——如今,这句在岷县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已成为当地以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生动写照。

 

岷县茶埠镇大竜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1300多人中近一半都是贫困户。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传统,村里成立了中药材种植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提升了药材品质。

 

“去年我种了4亩中药材,收入2万多元,比过去高了一倍。在合作社打工一天还有80元的收入。”村民陈金芳说。

 

大竜村村民依托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增收致富,今年,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岷县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万亩,贫困人口人均1亩中药材,中药材收入占贫困户收入的60%。

 

产业支撑起脱贫攻坚希望,这样的变化不仅出现在岷县。

 

通渭县榜罗镇四新村的村级光伏电站成为大山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截至2019年11月底,已实现发电量4660万千瓦时,实现收益1329.73万元,辐射带动全县10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和900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资料图)。(摄影:吕亚龙)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通渭县发现当地所产金银花品质佳,药用有效成分含量高。金银花产业,不仅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找准产业,精准发力。通渭县泰清园金银花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合作社通过劳务就业、土地入股、折股量化三种模式,实现了劳务就近输转、村集体经济增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通渭县陇川镇寨子村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全村218户共种植苹果2300亩,组团发展苹果产业,凸显规模优势。(摄影:张赛)

 

李家店乡李店村村民常秀芳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地每年流转费500元。从地里解放出来的常秀芳夫妻在合作社打工,又多了一份收入。夫妻二人一年收入超过4万元,家里的孩子也已经开始读研,一个农村家庭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金秋十月,通渭县新景乡王湾村果农正在采摘苹果。近日,通渭县新景乡3万亩苹果陆续进入采摘阶段。(摄影:许文逸)

 

通渭县按照“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全力推进草畜、果品、花椒、金银花等脱贫产业,为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提供支撑。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至今,全县16个乡镇种植金银花10万余亩,带动1.93万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镇原县推广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和小作坊“五小”产业,让一些山大沟深、交通落后、产业发展条件不足的贫困村群众“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增收。

 

“万寿菊的收入比种玉米和小麦好很多,政府不仅为我们免费提供地膜和苗子,还就近设置了收购点。”镇原县临泾镇良韩村村民韩等虎去年依靠种植万寿菊脱了贫。

 

为了提高群众风险承受能力,县里的鲜花公司还和种植户签订了保底订单收购合同,让群众发展产业更安心。在政府的帮助下,韩等虎今年踏踏实实地将自家的万寿菊种植面积扩大到10亩。

 

按照“主导产业整县推进、扩规模提水平,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保覆盖提效益”的思路,镇原县全域推广“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持续发展畜禽、瓜菜、林果、饲草主导产业和中药材、万寿菊、肉兔等特色产业,“五小”产业不断壮大。

 

西和县马元镇马元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开启移民新生活。(图片来源:西和县融媒体中心)

 

补齐短板

安居乐业忙致富

 

“以前住在山里,出行靠骡子,一走一整天。”西和县蒿林乡大唐村村民李汉文说,“如今,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坐车不到半小时就能到洛峪镇。水电路都通了,去年还把很多危旧房子都拆了,村里面貌彻底变了,越来越干净漂亮,咱住着舒心。”

 

西和县巧女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通过“1个公司+1个扶贫车间+多名贫困妇女”的带贫机制,举办草编培训班,灵活组织留守妇女在闲余时间务工,吸纳周边200余名贫困妇女通过巧手劳作增收致富。(图片来源:西和县融媒体中心)

 

在青山绿水间建起美丽乡村。近年来,西和县全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住房安全,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紧盯“两通”目标,对384个村的农村公路通畅及村组道路建设全面查漏补缺。

 

西和县洛峪镇通过产业化发展,让黄芪、红芪、党参、辣椒、花椒等多个项目齐头并进,如今的洛峪镇呈现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幸福的崭新画卷。(图片来源:西和县融媒体中心)

 

宽阔的水泥路连社接户,即使下雨天也能保证村民出行不受阻,同时实现了水、电、网全面覆盖。

 

为了让群众住得安心,西和县按照“摸清底数、专业鉴定、建立台账、稳步推进”的办法,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拉网式”动态监测和改造,查找解决“不漏户”“不准确”“不到位”“不保险”的问题,扎实开展新增危房、改造和鉴定质量“三个回头看”,加快残疾人无障碍改造跟进不够及时等问题清零,健全实时动态发现清零机制,确保住房安全保障无盲区死角。

 

西和县石堡镇张李村的“粮改饲”产业建设,探索出一条“种养结合、以种带养”的产业循环发展新路子,实现了种养双赢、农牧业双赢。(图片来源:西和县融媒体中心)

 

同时,西和县还扎实开展“拆违治乱”、拆后治理和复垦植绿,因地制宜种花种草,加快实施庭院硬化、生产用房和厕所改造等项目,统筹推进非贫困村小巷道硬化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礼县龙林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礼县乃至陇南规模最大的安置区之一。该项目用一年半时间,让龙林镇2992人告别了荒凉的大山,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从山上搬到坝里生活很方便,再也不会担心看病上学的问题了。”龙林镇潘坪村村民何羊拜告诉记者,新建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搬迁群众就医难、吃水难、上学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居住条件。

 

礼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采取集中安置、插花安置、货币化安置等多种方式,分类施策,不断完善搬迁群众后续脱贫措施。

 

“十三五”期间,礼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470户66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54户6129人,现已全部搬迁入住。各安置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均已建成投入使用。

 

为了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礼县在安置点建成幼儿园5所、便民服务中心4处、扶贫车间7个,设立公益性岗位360个,有1人及以上就业家庭1246户,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户均1人以上稳定就业。

 

东乡县是“三区三州”和六盘山片区连片特困县,也是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和8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十年九旱,年降水量不足年蒸发量的一半。水,成了东乡县沟沟壑壑里最紧缺的东西。

 

搬下山、住新房、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这些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出现的生活,如今在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成为现实。

 

秋日时分,在布楞沟村的亚星农家院里,村民马超正在院中间的水龙头前洗菜。“有了水,就有了希望。”马超说,脱贫攻坚让布楞沟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自己就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乐。

 

东乡县海拔高,山大沟深,饮水管线长,群众居住分散,一直以来,工程管线输水压力大、供水末端喝不上水等问题比较突出。

 

“我们这里自来水通了好几年了。”东乡县龙泉镇荒山村村民马宝山说,“现在,县里重新埋了防冻水管,大冬天家里也有自来水!”

 

为了彻底摸清饮水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症结问题,临夏州与东乡县组建调查工作小组,在全县24个乡镇开展饮水安全现状摸排调查工作,以入户设施、村级管网、支干管、供水主管为倒序的方式推进,逐一详查未通水原因,摸清“末梢神经”问题。

 

今年,东乡县对所有农户“两不愁三保障”全覆盖摸底排查,逐户补标提标。改造管道、维修水池、修建集中供水点,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供水管网,选聘村级水管员充实基层管护队伍,多措并举确保农村供水安全稳定畅通。

 

如今,全县供水管网覆盖了县域内的所有行政村,自来水达标率100%,自来水覆盖率达97%,38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实现了“户户都能喝上自来水”的目标。

 

宕昌县韩院乡大庄村农民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分装香菇。(摄影:刘国庆)

 

多重保障

小康路上有奔头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宕昌县南阳镇江玉村青年韩银亮一直在家待业,家门口打零工的收入远远不够一家人的开支。像韩银亮这种情况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为了努力减少疫情对贫困群众增收的影响,宕昌县委县政府提前谋划,主动作为,精准打好就业增收“组合拳”。

 

“当时听说政府要组织村民到广东务工,统一购票,一路护送,我第一时间报了名。”韩银亮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在广东打工,收入稳定,老家的父母也安心。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才能赚到钱养家。”

 

宕昌县哈达铺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科学,建设靓丽,设施齐全,村民在这里开启新家园新生活。(摄影:刘国庆)

 

宕昌县组建富昌劳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省际间“点对点”劳务对接合作机制,采取劳务大巴、火车专厢、统一送机等方式向山东青岛、浙江嘉兴、江苏南通及省内金昌等市进行集中输转,促进县内农民工有序返岗复工转移就业。

 

对暂时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通过扶贫项目以工代赈吸纳一批、扶贫车间就地就近雇用一批、设置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的办法,推进龙头企业、村办合作社分时段、分散灵活地复工复产,安置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新增乡村公益性岗位,吸纳贫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全域无垃圾治理,给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添置了稳定“饭碗”。

 

“在扶贫车间上班,每天至少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正在宕昌县腾达实业扶贫车间缝制衣服的城关镇红光村村民包来菊手下一刻不停,她说,“不用外出打工,能按时上下班,给家里人做饭不耽误,心里头踏实多了。”

 

目前,全县共输转劳动力8.7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6万人;新开发并选聘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2905名,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169人。

 

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贫困户的脱贫愿望越来越强烈,但缺少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阻碍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

 

对此,临夏县创新“金融+保险”创业担保贷款模式,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千方百计筹措整合资金,做大县级担保平台,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代贷”的方式,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

 

井沟乡大塬顶村群众素有养殖传统,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养殖业在当地没能形成气候。为了支持养殖产业发展,临夏县为大塬顶村136户养殖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44万元,基本实现了应贷尽贷。

 

拿到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后,大塬顶村群众马社累不仅增加肉羊养殖数量,还将羊圈改造成现代化养殖暖棚。他高兴地说:“政府给予我们这么多支持,我们一定要努力加油干,争取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量资金的有效使用,不仅加快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步伐,还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目前,临夏县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4亿元,很多群众都依靠创业贷款发展起了产业,并在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不仅如此,临夏县还为群众量身打造“2+X”菜单式保险,即为群众购买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和农业保险,筑牢群众因意外致贫、返贫底线,提升全县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提高农民的整体收益。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省份,甘肃的8个未摘帽贫困县超过全国剩余贫困县总数的六分之一。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和灾情,又对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造成一定影响,实现脱贫目标、巩固脱贫成果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眼下,甘肃各级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动态清零,持续加强产业、就业和消费扶贫,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力度不减,严防松劲懈怠,确保脱贫成色。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2600万陇原儿女不畏艰难,尽锐出战,必将一鼓作气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薛砚 杨唯伟)

 

甘肃学习平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