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数据模型 relational data model
定义:用二维表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学科:计算机科学技术_数据库_数据模型
相关名词:数据库 数据模型 数据结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关系数据模型是当前数据库中发展最为成熟,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数据的组织模型。它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大要素组成。
关系模型把数据库表示为关系的集合。通俗地讲,每个关系都类似一张值表,或者一张“平面”文件,关系数据库就由这些“平面”文件集合而成,并包含一些“视图”的定义等,“视图”是这些“平面”文件的一些子集。当一个关系被看作一张表时,表中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元组”,它是真实世界的一个“实体”,例如在公司的人事管理系统当中,每一个员工实体就是一个“元组”。表中的每一列都可以表示一类信息,称为“属性”,例如每个员工都有“所属部门”属性等。
关系操作集合是基于关系数据库而定义的一系列对数据库的数值或逻辑计算。关系模型中常用的关系操作包括选择、投影、连接、除、并、交、差等,以及查询操作和插入、删除、更新操作两大部分。其中,查询是关系数据模型乃至所有数据库模型中最主要的操作。这些关系操作的对象和结果都是集合。关系操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关系代数和逻辑演算。我们所熟知的SQL数据库语言就是两种操作方式集合而成的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数据库开发和管理语言。例如,选取一个部门的男员工而非女员工。这里的“非”就是关系代数操作。逻辑演算基于数理逻辑,要更复杂一些,例如选取1990年之前出生的男员工,需要对出生日期做数理上的对比筛选,就是逻辑演算。逻辑演算不需要像关系操作一样严格的表达式顺序。
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是指数据库中数据的准确性、相容性和一致性。这是一种语义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与现实世界中应用需求数据的正确性、相容性和一致性;数据库内数据之间的准确性、相容性和一致性。例如,公司员工的工号必须唯一,性别只能是男或女,员工的所在部门必须是存在的,等等。数据库中数据是否具备完整性关系,决定了数据库能否真实地反映世界。数据完整性由完整性规则来定义,它提供了一种手段,确保用户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时,包括插入、删除、更新元组,不会破坏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相容性和一致性,也就保证了用户查询得到的数据是有意义的。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越来越多元复杂,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优化也层出不穷,例如图数据库、数据立方体等等。这些新型数据库继承关系数据库的优点,并发展自己的特色,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底层数据基础。
(延伸阅读作者: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杨鑫)
责任编辑:张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