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邵书琴:扎根云端牧场的“柯兰姑娘”

发布日期:2022-07-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尚杰 李慧  浏览次数:112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邵书琴(左)与刺绣合作社社员交流。资料照片5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雪席卷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31岁的文体广电中心主任邵书琴,一边交代小伙伴们“多拍些素材、多注意安全”,一边跳上汽车,赶往灾情最重的一连。托云牧场坐落在祖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之上,喀喇昆仑山脚下,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被称为“云端牧场”。下辖的3个连队,呈“品”


邵书琴(左)与刺绣合作社社员交流。资料照片

5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雪席卷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31岁的文体广电中心主任邵书琴,一边交代小伙伴们“多拍些素材、多注意安全”,一边跳上汽车,赶往灾情最重的一连。

托云牧场坐落在祖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之上,喀喇昆仑山脚下,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被称为“云端牧场”。下辖的3个连队,呈“品”字形分布在戈壁荒滩里。

山上的积雪开始融化,河道里的水位不断上涨,石头不时从山坡上滚下,一路险象环生。顾不上危险,邵书琴一次次下车拍摄。看到一连的干部职工正抢救被洪水冲到河道里的皮卡车时,她“扑通”跳下河,抓拍施救画面,“只有离得更近,画面才生动”。

泥水很快打湿了她的衣裳。托云牧场党委书记、政委牛明智感叹:“都来10个年头了,这姑娘还是这么拼,真是‘柯兰姑娘’!”

追问才知道,“柯兰”,在柯尔克孜语中是“勇敢”的意思,常用来形容“大漠英雄”。

2013年7月,托云牧场迎来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当人们得知那个个头小小、皮肤白白的姑娘,来自万里之外的广州时,顿时犯了嘀咕:穿越大半个中国,从繁华都市来到戈壁荒漠,能待得住吗?

托云牧场是兵团唯一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团场,也是为数不多的贫困团场。论生活条件,全兵团倒着数。

就在人们都认为这个南国姑娘肯定要“哭鼻子”时,她已经忙活开了。

托云牧场的红军小学,有140多名孩子就读。他们的家大多在百公里之外的放牧点上,一周甚至一个月才能见到一次父母。

邵书琴到学校开起“梦想课堂”,“孩子们是希望、是未来,需要有人给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邵书琴成了最忙碌的“兼职教师”:她邀请10多名喀什志愿者来校开设“第二课堂”,陪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讲述世界的精彩,让学校里有了欢声笑语。

一年服务期很快就要结束了。“走”与“留”,成了邵书琴艰难的选择。走,回到广州,那里有熟悉的生活,待遇不错的工作,关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留,托云有太多的不舍。孩子们争先恐后往房间塞明信片,都写着“姐姐,不要走”,老乡们不约而同送来羊肉、奶酪,用朴素的语言劝说:“姑娘,不要走。”

最终,邵书琴抹着眼泪,拨通了父亲的手机,“这里需要我,我想留下来”。母亲去世早,是父亲一手把她带大的,她也是父亲最疼爱的老幺。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年迈的父亲才说:“你多保重,我支持你。”

就这样,邵书琴成为托云牧场建场以来第一个留下工作的女大学生志愿者。喀喇昆仑山最北端的屯垦戍边人中,多了一张年轻的面孔。

邵书琴没敢告诉父亲:团场编制紧张,她只能以临聘人员的身份留下。

“既然留下,就不给青春留下遗憾。”邵书琴说到做到。工会、纪委、党政办,哪个基层岗位需要人,她都顶上;进社区、驻连队、走牧点,一个月奔波上千公里从不喊苦喊累。她的拼劲感动了牧民们,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柯兰姑娘”。

2016年,邵书琴出任托云牧场祥云社区党支部书记。她拼劲不减,带领从未种过地的柯尔克孜老乡,种出了第一棚蔬菜;她带着绣娘吐孔·沙热,组织成立刺绣合作社,让妇女们在家门口有事干、有钱赚;她带着90后小伙阿依甫·库瓦,试水电商……

也是这个电商生意,让“柯兰姑娘”栽了不小的跟头。原本她想通过电商平台,把本地盛产的绿色无公害山羊肉,经过真空包装后卖到外地;同时,利用托云牧场紧邻通商口岸的优势,进口红酒和白蜂蜜,再分销国内。

没想到,第一批货物发出,就收到大量退货申请。原来,因为包装技术不过关,出现了羊肉胀袋、红酒破瓶的现象。几名年轻人沮丧地要“撂挑子”,邵书琴自掏腰包,给客户一一补货。

为破解这个难题,邵书琴专门跑到工厂里学封装、学打包,带着年轻人盯紧发货环节,推动电商生意步入了正轨。去年,她还为阿依甫·库瓦的合作社争取了90万元的资金支持,让他们甩开膀子大干一番。

她来了,她留下,她坚守。3000多个日日夜夜,邵书琴与托云牧场共同成长,一天天地变好。托云摘掉了贫困帽,城镇面貌焕然一新。邵书琴也顺利入了编,在托云成了家,有了娃。柯尔克孜族的朋友给娃娃取名“玉米提”,寓意着“希望”与“未来”。

2018年,邵书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成为西部计划“招募大使”。她奔走在内地多所高校,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和新一代屯垦戍边人的家国情怀,收获了一大批“铁粉”。

“与其说他们‘粉’我,不如说,他们‘粉’的是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并幸运地在西北边陲圆梦成长的青春。”采访结束时,邵书琴动情地说。(光明日报记者尚杰 李慧)

责任编辑:范广玲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