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明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2015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18.9%。为让当地群众过上幸福好日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宁明县下足功夫,以“拓荒牛”精神“啃”下一块块贫困“硬骨头”,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边境贫困地区特色脱贫之路。截至目前,全县5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7715户72901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2019年4月,宁明县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脱贫摘帽。
强化“党建+脱贫攻坚”机制,凝聚攻坚强大合力
宁明县深化实施“党建+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进一步压实县、乡、村三级临时党委(支部)责任,进一步完善“一线工作法”制度,要求全县领导干部深入乡村基层、群众家中开展扶贫工作,切实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感情在一线培养、能力在一线锤炼、政绩在一线创造、形象在一线树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各个基层党组织以及13个乡镇级、68个村级党建联合体的作用,集中资源解决脱贫攻坚各类问题。深入开展“百企扶百村”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以党建引领,组织开展 “百企扶百村”扶贫扶志感恩行动,33个非公企业与52个贫困村、5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动员、合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
强化攻坚决战措施,确保打赢收官之战
宁明县推行挂牌督战制度,用好县乡督战队伍,对年初剩余未脱贫出列的4个深度贫困村、301户未脱贫户以及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实施常态化挂牌督战,压茬跟进督促完成各项指标任务,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宁明县推行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清单交办制度及约谈提醒工作制度,每月下发工作清单,每周布置阶段重点工作,并对重点工作进行量化督导,表扬奖励先进,诫勉激励后进。同时,根据乡镇、村级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对有关专责小组、挂点联系帮扶后盾单位进行量化考评,通过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推进责任落实、工作落实。
实施“五大扶贫战区”模式,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宁明县根据传统产业分布特点,将全县划分为蔗区、林区、景区、边贸区、现代农业区“五大扶贫战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扶贫产业。糖料蔗是宁明县的支柱产业,宁明县将蔗区作为最大的扶贫战区,狠抓“双高”基地建设,成功打造了“蔗—牛—菇—肥”循环产业项目。目前,全县建成“双高”基地23.5万亩,组建甘蔗互助组108个,发展肉牛养殖4.3万头,累计带动农户1.3万户。
借助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品牌名片,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产业。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2家、AAA级景区1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18个、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13家,成立旅游扶贫合作社15个,带动贫困户726户。
抓住爱店口岸开通的机遇,引进落地加工企业14家,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岗位500余个;用足用活边贸政策,组建群众互助组23个,组员7796人,其中,贫困人口1630人,为参与互市贸易的贫困群众提供了增收渠道。
进一步做强林业产业及现代农业,建成林下经济示范点11个,建成自治区、县、乡、村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36个,带动贫困户1.1万余户。在产业扶贫中,宁明县还大力建设“厂房式”“居家式”“田间式”“混合式”四类扶贫车间,开辟了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新渠道。
创新“扶贫+扶志”载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宁明县注重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让群众自发参与脱贫攻坚战。
积极引导、鼓励群众了解政策,提高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激发脱穷帽、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宁明县还创建165个村级脱贫攻坚“爱心超市”,鼓励群众以劳动换积分、以积分换生活物品,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主体意识和获得感。
在解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中,宁明县创新推行“村决策、乡统筹、县审批”项目建设模式,将扶贫项目下放到村一级,把决定权交给群众。2018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2.5亿元,实施162个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257个,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