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查看水稻长势
农谚有云:“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三夏”时节,南方水稻迎来了生长的关键期,广袤的衡岳大地上,丘丘稻田如同农户巧手织出的锦绣,流青溢翠,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对于农民而言,这是最考验种田“实力”的阶段。就像老把式们常挂在嘴边的,“三分种,七分管”,围绕高产稳产目标,农民朋友们正抢抓农时,忙着灌溉、施肥、晒田、除草……千方百计加强田间管理。
连日来,记者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农户、农技服务人员“面对面”,亲身体验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核心环节,感受在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农业科技“加持”下,田间管理的新成效以及所带来的湖南衡阳农业新变化。
节水灌溉,农田“喝上”了“增产水”
仲夏时节,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青里村的稻田绿油油一片,处于抽穗破口期的水稻在雨水的润泽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大早,村民颜志良便提着装有鱼食的胶桶,来到离家不远的稻田里,一边给养殖的鱼苗投放鱼食,一边查看水稻长势。
颜志良是村里的种粮大户,与父辈的种田思路不同,他更喜欢钻研怎么使“巧劲”。2021年,他尝试在承包的90多亩稻田里养鱼,摸索出了“一田两用”的稻田种养新路子。
依旧还是种田,换一个种法,收入比过去大幅增加。颜志良采用“稻鱼共生”模式,一亩田收入比过去高出了800多元。他坦言:“搭帮采用了节水灌溉设施,才能让农田‘喝上’这‘增产水’。”
青里村有水田面积2280亩。过去,由于灌排渠道不畅等原因,耕作存在诸多不便,不少村民只种一季稻。
2021年9月,衡阳县实施以衬砌灌排渠道、防渗加固山坪塘、新修机耕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项目区内的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大大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给青里村发展粮食生产带来了福音。
聊天中,颜志良带着记者来到一块稻田旁,拧开一道阀门,清澈的水流便从管道中源源不断地流入田间。才一会儿工夫,稻子就“喝饱”了水。
“水是从河里引上来,经过主管、分支管,再抽到这些‘毛细血管’里。”颜志良告诉记者:“以前,老百姓都要自己想办法到河里打水,水稻不能及时灌溉,产量自然不高。现在可好了,灌溉管道直接修到田边,稻田需要用水只要拧开田边的阀门就行。”
用水方式的转变,不仅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节约了水资源,更降低了灌溉成本。自从采取节水灌溉,颜志良每年可节水30%至40%,实现粮食增产10%以上。
青里村只是衡阳市推广节水灌溉设施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9年至2021年,衡阳市新增和改善灌溉达标面积76.02万亩,新增和改善排水面积43.5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78万亩,年节约水量2436.63万立方米。2022年,衡阳市正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整治山坪塘、修建排灌渠等措施,进一步实现高效节水灌溉,计划新增节水灌溉面积逾3万亩,助力农民丰产丰收。
“绿色”施肥,追求可持续发展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水稻要高产,科学施肥是关键一环。
“2022年,我家所有的田都用上了有机肥。”6月17日,在湖南省祁东县灵官镇付家町村的一处稻田里,农户李星平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李星平家2021年种了约200亩双季稻,经祁东县农技专家宣传讲解,他试着在50亩田里用上了有机肥。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试,发现有机肥的表现非常好,肥效长,用量明显减少,李星平的50亩田取得了“一季有机肥、两季粮食作物受益”的良好效果。
“看来,有机肥更对农田‘胃口’。”李星平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用了有机肥就不需要再用化肥,一亩地一季下来能省100多元。而且,去年用过有机肥的田块,今年可以少施化肥,成本又降低了。在产量相等的情况下,种粮的利润明显提高了。”
尝到甜头后,李星平将自家所有的田都用上了有机肥。
“有机肥是由畜禽粪便经高温发酵得来。长期施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让土地不板结,更适合农作物生长。同时,有机肥养分可以部分替代化肥养分,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实现化肥减量增效。”衡阳市农技专家告诉记者,除了“替”(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之外,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路径,还有“提”(提高耕地质量)、“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改进施肥方式)、“调”(调整化肥使用结构)。
近年来,衡阳市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农机深松整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衡阳市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推广面积达2111.6万亩次。其中,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04.22万亩次,秸秆还田面积637.86万亩次,绿肥种植面积96.36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3.72万亩,机械深施肥面积129.28万亩,高效新型肥料推广面积36.15万亩,商品有机肥应用面积48.81万亩。2021年,衡阳市农药使用量、化肥使用量比2020年分别减少3.3%、1.09%。
数字背后,是衡阳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如今,在衡阳,绿色兴农之路越走越宽广,农业正在重回绿色的本色。
2022年,衡阳市将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积极发展绿肥生产,稳定绿肥种植面积在120万亩以上;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计划稳定在1170万亩以上。
“绿色”防控,实现“虫口夺粮”
在湖南省衡南县松江镇荷叶坪村的水稻示范田里,近百套白色的“小灯笼”点缀在绿色的稻海中,显得格外醒目。
这些白色笼子是新引进的水稻螟虫诱捕器,诱捕器里装有能散发性激素的诱剂,通过它来诱捕雄性水稻螟虫,雄虫出不来,外面的雌虫便无法繁殖,从源头上减少了虫害的发生。
“性诱剂防虫效果很好,既绿色又环保,提高产量还省农药钱。”农户周正东迈入田间,从白色的塑料罩内取出诱芯,“你看,螟虫诱捕器里面装了不少被俘获的害虫。上面的性诱剂可以吸引二化螟雄蛾自投罗网,减少交尾率,达到灭虫效果。”
诱捕器的不远处,一盏黄色的杀虫灯立在田埂上,灯管下面的贮装器里装满了已电杀的害虫。
“看看,这只是稻飞虱,那只是叶蛾,都是对秧苗有害的。”将害虫一一清理出来后,周正东对新安装的杀虫灯赞不绝口,“农田内安装上了杀虫灯后,既能保护水稻免遭虫害,又能避免使用传统农药产生的残留,这让我们农户特别开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绿色防控技术被稻农运用到农业生产中,高效杀虫灯、无人机高效精准植保与生物性诱剂诱杀……这些都让农民受益匪浅。
衡阳市农技专家告诉记者,以往农户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农药配比难以做到均衡,虽然打药次数多、使用量大,但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还可能产生药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现在,农户采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既大幅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又增加了水稻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亩产可增加30至40斤。
2021年,衡阳市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完成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394.92万亩、绿色防控面积364.36万亩,确保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挽回农民粮食损失76.18万吨;创建绿色防控示范区23个,防治早中晚稻病虫3167.37万亩次。
2022年,衡阳市进一步强化病虫监测预警,确保中长期预测准确率在90%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升病虫防治服务质量和水平,确保主要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在4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在35%以上。
作者单位:衡阳日报社
责任编辑:鲁建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