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安置:昌盛和谐新家园
群山环绕,林海苍翠,一幢幢白色的五层楼房整齐排列,这是杨溪桥镇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取名“昌和新村”,喻意昌盛和谐。
杨溪桥镇昌和新村 (王登 摄)
住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上学、就医、住房等都无法保障。要脱贫,走出重重大山是第一步。2018年,杨溪桥镇启动易地搬迁安置点“昌和新村”。在搬迁之初,杨溪桥镇党委担心“房子修得再好,如果到时候没有人住,就会形成巨大的浪费,那就是我们这些人的责任了”。为此,杨溪桥镇实行联村干部、工作队长、村干部“三联一”“三帮一”机制,在摸底、评议、抽签等各个环节为村民排忧解难,保证村民自愿安心搬迁入住。2019年4月,昌和新村所有搬迁户全部入住,总搬迁人口143户、503人。
以前住在大山深处落马洞村的封和平,因事故高位截瘫。2019年4月28日,封和平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昌和新村。现在,他有时自己摇着轮椅在小区里看看,爱人毛蓝芬也加入到舞蹈队。“以前住在大山里,老公需要24小时照顾,购物就医都不方便,想搬出来没有条件,现在国家帮我们搬出了大山,我们内心有说不出的感谢。”毛蓝芬感慨道。
昌和新村村民在家中聚餐 (李坤 摄)
现在的昌和新村,距离集镇仅300米,背靠群山,面朝大杨溪,地势开阔,环境优美,紧邻集镇、国道、医院、学校,交通极为方便。小区菜园、商店、停车坪、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齐全,服务管理不断优化,邻里互帮互助,正如村名所饱含的意义,昌和新村成了143户安置群众昌盛和谐的新家园。
扶贫车间:稳定就业有保障
为保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杨溪桥镇继续“深耕”后续帮扶工作,于今年4月建设昌和扶贫车间,引进常德市金磁电器有限公司入驻,解决了搬迁村民稳定就业问题。
图为昌和扶贫车间(杨溪桥镇供图)
2019年搬迁至昌和新村的蒋元娣一家,以前住在深山,要赚钱只能外出务工。今年7月,昌和扶贫车间投产后,蒋元娣的丈夫就马上报了名,经过集中培训后在扶贫车间正式开始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现在搬到了新家,老公在家门口有了固定收入,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方便了很多,看病还能报销到90%。”谈及现在的生活,蒋元娣言语中流露着满意和幸福。
昌和扶贫车间工人正在制作电子元件 (贺艳花 摄)
扶贫车间负责人介绍,车间主要生产环形电感器等电子元件,村民经过集中培训后正式上岗。截至目前,厂内65名员工中,有一半为贫困劳动力,员工月工资以计件形式结算,可达2000~3500元。除了厂内可安置的近100个工作岗位外,昌和扶贫车间还为镇周边群众解决了近50个在家就业的工作岗位。
林下野茶:密林深处掘“绿金”
从杨溪桥镇蔡家塘村沿着一条新修建的陡峭公路盘山而上,就能到达里宝山茶园产业扶贫基地。云雾缭绕的一座座高山上是成片的阔叶林,林下是恣意生长了半个多世纪的野茶林。茶产业是乌云界地区的传统产业,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老茶园,但在几年前,这里的大部分茶园都无人经营,处于荒废状态。
里宝山茶园产业扶贫基地 (杨溪桥镇供图)
“我复垦了几亩老茶园,詹总给了2124元的奖励,加上公司收购的茶叶,今年收入1万多元,明年茶园的产量增加,收入翻一番没有问题。”杨溪桥镇落马洞村贫困户黄培根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信心。
群众口中的“詹总”,名叫詹立君。2015年,一直关心家乡发展的他在镇党委引导支持下,放弃成功生意回乡组建了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并创建君和野茶开发有限公司,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家乡贫困户脱贫。公司鼓励村民对老茶园进行复垦并奖励,对村民的茶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优先收购,让利茶农,年底将公司茶叶销售纯利中的一部分用作茶农分红,先后为贫困户无偿投入资金100万元,开发出高山野茶3800亩,贫困茶农每年能人均增收2000多元。2019年合作社为茶农分红30余万元。
里宝山茶园 (贺艳花 摄)
在杨溪桥镇,像黄培根一样入股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或直接到茶园基地务工的贫困人口有1200多人。“我做梦都没想到,活了一大把年纪,老了还当起股东!”以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李庆炎,现在茶园务工每月能拿到三四千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入股分红等,他说,“现在生活一年比一年强了,比起以前好太多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记者贺艳花)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