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我可想你啦。”“月月,阿姨也想你啦,能给阿姨跳一段新学的舞吗?”“嗯,可以!”
屋外北风凛冽,屋里暖意扑面,看着月月自信地翩翩起舞,社工李伟娜开心地打着节拍。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的月月爸张春明,坐在床头,眼睛里满是幸福。而在一年多以前,月月因智力障碍无处上学,张春明没有收入也没有低保,空荡荡的屋里,只有相依为命的父女俩。通过通州区民政局的精准救助,父女俩的命运在过去一年完全改变。
助残
收入有保障 小家存希望
“我还记得月月当初的样子,特别瘦,看着真可怜。”明峰社工事务所社工李伟娜第一次来到这个西集镇普通农村家庭的时候,月月看起来状态不太好,不仅智力发育迟缓,身体状况也不佳。因为语言表达有些障碍,月月没什么朋友,天天呆在家里。更不幸的是,在她一岁左右时,妈妈因意外坠河身亡。爸爸张春明一个人照顾女儿,无法工作,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月月每月1170元低保金。
李伟娜第一次到月月家访问,她家连暖气都没有。一个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屋,被分成两间小卧室和一个小客厅。寒风从门窗缝隙中灌进来,裹着厚厚衣服的月月冻得脸色青紫。当时,月月没办理残疾证明,不享受残疾人补贴,也没接受学前教育。张春明因为此前有工作,不能申请低保,家中无法承担供暖费用。
改变,从精准救助介入开始。长期照顾女儿而无法工作的张春明,申请低保成功,每个月可以拿到1000元低保金,月月的低保金也从每月1170元调整到1300元。同时,随着月月接受了专业的残疾鉴定,被评估为智力障碍三级,残疾人双项补贴也申请成功,每月获得400元补贴。家庭收入成倍增长。
如今,月月一家的精准救助落实已经有一段时间,这个小家庭,也因此重新走上正轨。最让张春明高兴的是,月月顺利入学培智学校,“终于找到朋友了,孩子别提多高兴了。”
学校在通州果园,从西集过去,有二十多公里,张春明每天骑着电动车,迎着寒风,也要坚持让月月接受教育。“月月特别喜欢上学,每天都催我赶紧送她去。”这个中年男人,忍着眼角的泪,一次次展示贴在墙上的奖状、照片。月月在学校学知识、学唱歌、学跳舞、学交朋友,回来再跟爸爸分享。尽管家里的陈设依然简单,但氛围完全不一样。
除了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社工们还定期家访,疫情期间,家访不方便,就电话沟通。早早缺失母爱的月月,最喜欢和李伟娜聊天。“孩子很喜欢跟人说话,只不过以前没有机会。”每次短短的家访时间,月月抓住每一分钟,跟李伟娜分享在学校发生的一切。看着这个曾经黑瘦、孤独、不苟言笑的小姑娘,像花儿一般成长,李伟娜由衷地欣慰。
月月把学校里学到的新东西跟爸爸、社工阿姨分享。
据悉,通州区民政局今年9月至10月完成2020年度精准救助项目立项、招投标工作。因为疫情影响,比以往的时间略晚。通州区民政局此次通过购买8家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服务,开展入户调查、需求评估和帮扶方案制定,建立新申请社会救助对象帮扶台账;定期对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情况进行入户检查;为困难群众开展个案帮扶等工作。
助老
社工常家访 抚慰老人内心
“老伴儿,我想去窗边晒晒太阳,看看小夏他们来没来。”
“好,咱们一起去。”
65岁的西集镇农民张海,扶着轮椅,来到窗边。正巧,明峰社工事务所的社工夏清雨走进了院子。
张海的家,是个四四方方的典型北方农村院落,屋里宽大的窗户下,是一盆盆娇艳的花朵。张海因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老伴儿李婷悉心照料,看起来温馨安逸。可是外人不知道,这是一个失独家庭。2015年,老两口的独子不幸因突发心脏病离世。“老两口感情很好,但就是一直没法从丧子之痛里走出来,情绪很低落。”夏清雨说,别看屋里鲜花盛开,但老两口心里仍有挥之不去的阴霾。
救助先从硬件升级开始入手。经过多方资源链接,一家爱心机构同意根据张海的身材定制一台电动轮椅。为了方便老两口寻求帮助,社工还给张海家配备了一键呼叫装备。
接下来的工作,更多地是在精神上的细心呵护。“您看,这里是肘关节,握住这里,然后上下活动,帮助整个前臂恢复。”“哦,好,我学着做。”这种手把手的护理技术教学,护工每次上门家访都会做,目的是提高李婷的护理技术,让张海能从更专业的照料中更快恢复,也获得满足感。
在社工一次次的帮助下,张海和李婷老两口又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我们得知张海有一个侄子,就住在同村,但是交流很少。”夏清雨说,通过社工的多次走访联络,叔侄二人互动变多,亲情在渐渐恢复。
此外,在日常家访中,社工会细致入微地抚慰老两口受伤的内心。“我们就陪着聊聊天,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花草,说说社会上的新鲜事。”夏清雨说,“就跟拉家常一样,让这个家里保持着时不时有人来访的节奏。”
社工和老两口,在充满阳光的窗台下坐着,你一言我一语。张海话不多,但他喜欢听,听到可乐的事,他跟着笑,“我知道还有人关心我俩,这就够了。”
助贫
“30岁”老屋 终得重修葺
听天气预报说寒潮要来,北京将遭遇断崖式降温。家住潞城镇谢楼村的郭大爷,抱着壶茶,端坐在屋内,一点也不担心。“嘿,我这屋子是今年刚翻新的,立冬前刚弄好的,不怕风,暖和着呢。”
可就在上个冬天,郭大爷还要忍受老屋的四处漏风。曙通社工事务所社工周涵,深深记得第一次与郭大爷见面时的对话:“大爷当时说——30年了啊,我这老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真想有人帮我修一修。”
可当周涵着手帮助郭大爷修屋子,他发现事情并不简单。郭大爷是密云水库移民,当年因政策转为城市户口。他是城市户口低保户,因此就不享受农村户口低保户危房改造政策。也就是说,修房得自己掏钱。
“老人肯定不乐意啊。”周涵回忆,说服老人是整个救助过程中最难的事。考虑到郭大爷家的实际情况,周涵联系了村委会,由村委会出面协调施工队。
“这事小周确实很上心,天天跑。”社工的努力,郭大爷也看在眼里。最终,施工队同意以成本价承接维修方案,这给郭大爷省了一大笔开销。维修实施期间,周涵每天都到现场监督,窗户怎么装、墙怎么刷、顶怎么补,他都一一询问施工队,力求质量过硬。
终于在今年正式入冬前,郭大爷可以坐在暖和的新屋里悠闲喝茶了。
郭大爷在今年入冬前住进了翻新的屋子。
期待
学工作技能 可自食其力
郭大爷修缮老屋的愿望终于实现,但他为此也借了些钱,“我想着,虽然腿脚不太灵便,但等天暖和了,总得找点事做。”
在社工周涵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被帮扶救助对象依赖性强的问题。帮助他们渐渐恢复劳动能力,可以自食其力,也是精准保障的一部分。郭大爷现在能有意识地寻找工作机会,让周涵很欣喜,“我们在积极和村委会沟通,帮郭大爷物色合适的岗位。”
月月的爸爸张春明,同样在积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随着月月能完全适应校园生活,张春明也希望能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为月月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北京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