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北京市科协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市委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组织优势,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相关工作。在北京市科协的推荐下,多人(团体)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团体)”称号。来看北京市科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系列报道。
沿着京拉线一路西行,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就会来到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北京益农缘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进入合作社的大门,你会看到整面墙摆满了荣誉证书: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先进工作站……令人眼花缭乱。为什么小小的一间合作社会有这么多荣誉?带着这些好奇和困惑,让我们走进这间合作社。
益农缘合作社的荣誉证书墙。
首先让我们认识合作社的理事长——寇红艳,一位山里土生土长,充满了情怀与温度的全国科技扶贫典型人物,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寇大姐”。
自2005年合作社成立以来,寇红艳扶贫的脚步逐渐从京津冀扩展到全国,她通过帮扶、讲座、培训等手段,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低收入地区农民摆脱贫困,将爱和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全国各地。然而,正如寇大姐所说,她能带领合作社走到今天,离不开背后那支默默无闻的科技专家团队——北京农学会的科技专家。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借助北京市科协组织开展的“科技套餐”工程,以及中国农科院百名专家对接百个基地的“双百”对接活动,2017年起,北京农学会的郑亚明作为责任专家走入了北京益农缘合作社,为合作社辐射的低收入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并帮助合作社所在的青白口村进行产业化发展规划。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没有科技创新,农民就无法实现增收,土地也无法实现增效”,寇大姐说。青白口村有着悠久的果树种植历史,产出的富士苹果远近闻名。然而,当地果树老龄化问题突显,这不仅难倒了当地的农户,也难倒了寇大姐。
“种新树、砍老树”的方法虽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农民与果树之间的感情不能被轻易砍断,而且这种方法需要的投入较高,农民无法承受。为此,郑亚明及北京农学会其他专家集中技术优势,帮助合作社发展了果树托管服务,农民将老树交由合作社托管,专家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帮助老树更好地存活。
此外,专家团队还在合作社搭建了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平台和终端产品为主,持续、实时地为当地农民解决日常生产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寇大姐说:“有了北京农学会专家的支持,我们的农民可以走出去培训、学习,专家也能走进来,帮助我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平时,农民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视频、平台与专家联系,如果还是不明白,遇到周末,专家就会到村里给农民讲课,实地解决他们的问题。从果树剪枝到防病治病,参加合作社的350家农户、合作社辐射的5个镇、十多个村的果树重新焕发了生机。
郑亚明为寇大姐带来了书。(郑亚明右,寇大姐中)
在此基础上,专家团队还指导合作社发展了采摘业务,通过科技手段,当地果树一树可结多色果,更好地拉动了采摘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寇大姐笑着说:“现在,很多年老的果农在家都能点钞票了。”
寇大姐和当地农户有一件十分宝贝的小东西——一枚小小的U盘。可别小看这枚U盘,这是郑亚明及专家团队针对当地情况研发的U农通,里边装满了蔬菜、果树的品种信息,果蔬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有了它,农民可以随时学习农业技术知识,或者咨询农业技术问题。
U农通不仅造福了合作社辐射的低收入乡镇和农户,也造福了寇大姐对口帮扶地区的合作社理事长、农业扶贫干部、技术员。每次去讲课,寇大姐都会带着它,以便更好地向大家普及专业知识。一次讲座期间,有一位学员哭着问寇大姐,能不能再给她一个U盘,了解原委后,寇大姐感动不已。原来,这位学员所在的合作社之前发生了一场大火,U盘没有带出来,这位学员后悔不已,说这是她最遗憾的一件事。
寇大姐介绍自己的扶贫事迹。
寇大姐与北京农学会的专家都觉得是彼此成就了自己,通过寇大姐的知名度与爱心,北京农学会立足京津冀、辐射全国的科技扶贫道路走得更加顺畅;而借助北京农学会专家的科技手段扶持,寇大姐才有机会和方法帮助更多人。
聚集专家智慧,为贫困、低收入地区脱贫提供解决方案
信息化技术和产品为益农缘合作社带来了科技化发展的新思路,郑亚明及团队专家不仅在果树产业化发展方面为合作社带来了专业化指导,还建议当地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林下养鸡、养食用菌,甚至养起了药膳蔬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合作社坚持“守正创新、居家就业、健康优先”的理念,在专家的指导下,创新发展了花盆种植药膳蔬菜的方法。蔬菜种出来后,卖到了社区,卖到了居家办公的市民手中,不仅为村里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有了科技的助力,当地农业发展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农产品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低收入农民有了增收的手段,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得到北京农学会专家帮扶的除了益农缘合作社,还有距离合作社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和田洛浦县,县里今年收获了糖度达到25的“平谷大桃”。来自北京的桃品种在遥远的新疆结出了香甜的果实,离不开两年前北京农学会专家的现代农业规划与技术帮扶,以及平洛森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帮助。
洛浦县当地农户采摘“平谷大桃”。(摄影:赵富饶)
2018年,北京农学会的专家贯彻落实扶贫攻坚项目,来到北京平谷区对口帮扶的洛浦县,针对当地自然环境,进行了技术引入的整体规划设计——将平谷大桃引入当地。然而,当地土地沙化严重,为了更好地将平谷大桃管理经验及技术优势传授给洛浦当地百姓,更好地实现产业援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专家扶持的特色策略形成,首先针对土地问题发力。
在三方合力下,通过挖排水渠、深耕、栽植穴施有机肥、氨基酸营养液调节土壤酸碱度等方式,洛浦县土壤的PH值由11.5降到了9.5左右,土地有机质含量得到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2019年,3万株桃苗生根发芽,成活率达到78%。
洛浦县种植的“平谷大桃”成熟。(摄影:赵富饶)
平洛森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受平谷区大华山政府委托,为洛浦县两镇四村460户贫困家庭,提供了14000棵桃苗,并在北京农学会专家的支持与指导下,多次为洛浦县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还与洛浦县林草局共建了大桃扶贫产业园,实行产销一体化管理,每年分红超2万元,分红10年,带贫11户。
洛浦县的发展形成了示范效应,也带动了周边贫困地区的发展。
积极响应政策,扶贫路上创新不断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部署,北京农学会在北京市科协的支持下,围绕北京市科协各项中心工作,依托各理事单位积极构建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覆盖全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河南、河北等首都对口帮扶地区和京郊各区的低收入村提供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支撑。
北京农学会在信息化产业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信息化基础设施,如创新性地推出“智农宝”线上销售平台,平台是“互联网+社区营销”的典型产品,帮助低收入农户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平台采用“生产基地+深加工企业+电商”的产业链帮扶模式,汇集北京及周边2300多家覆盖低收入户的农业基地信息,找到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供求痛点,通过在线精准营销、专家讲解产品成分的模式,为不同消费群体匹配合适的农产品,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目前,“智农宝”已辐射北京2000多个社区群体。
“智农宝”平台展示页面。
此外,北京农学会坚持贯彻扶贫扶智相结合的策略,为了更好地为农户提供咨询与帮助,2020年2月起,北京农学会与其他几家机构联合搭建“京科惠农大讲堂”平台,根据不同时节不同作物的特点,邀请专家进行每周两次的讲座,为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户就当下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并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有一次,一节课帮助农户销售了小麦126万斤。目前,大讲堂已拥有用户超10万人。
“京科惠农大讲堂”演播室。
除了在线培训,北京农学会还针对扶贫协作地区的农业人才队伍培养需求,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线下培训班和进修班。2017年起开设的智农学校,每年培训300到400人次。
“12396”北京新农村科技服务热线也是北京农学会推出的一项重要工程,热线工作站设立在北京农科院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包括覆盖农业各领域、各学科的200余人咨询服务专家团队,专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解答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市民生活中遇到的农业问题。
“12396”热线专家在线解答农民问题。
成立于1985年的北京农学会,始终紧抓科技创新,聚集了越来越多来自北京地区农业相关领域的科研、教育、行业专家,在学术研讨及交流、农村科学普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7年北京农学会获评“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
北京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