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文学艺术
  • 鉴赏 | 中国画《葫芦》
    鉴赏 | 中国画《葫芦》
    • 朱屺瞻 中国画《葫芦》 纸本立轴 88.5cm×47.5cm 江苏省美术馆藏朱屺瞻(1892年—1996年),江苏太仓人。名增钧,号起哉、二瞻老民。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朱屺瞻是我国著名的寿星画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作品融贯中西、笔墨雄劲、气势磅礴
    • 宋芳 2023-01-11
  •  
  • 五色土 | “半空儿”
    五色土 | “半空儿”
    • 我小时候特别爱吃“半空儿”。那什么是“半空儿”呢?“半空儿”就是从花生中挑出来的,颗粒不饱满的半瘪花生。它们长得丑,壳很薄,一个花生里一半是空的,只有一颗小果仁,还皱巴巴的,和那“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的大花生根本没法比。它不能榨油,也不能做其他美食,是花生中的落选者。由榨油作坊或花生批发商,按正常价格的三分之一卖给小贩,
    • 木玉 2022-12-12
  •  
  • 饮茶与茶文化知识:四季饮茶之春季饮茶
    饮茶与茶文化知识:四季饮茶之春季饮茶
    • 饮茶与茶文化知识:四季饮茶之春季饮茶》》《饮茶与茶文化知识》系列讲座视频杭州市上城供稿中心作者:王剑 施任远作者单位:东岳茶学研修院 杭州上城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责任编辑:戎骞
    • 王剑 施任远 2022-12-01
  •  
  • 名言 | 王国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名言 | 王国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 名言 | 王国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王国维,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国学大师,代表作有《人间词话》等。此句意思为,名家的作品,它表现情感必定深入人心,它描写景物必然如在眼前,它的语言脱口而出,十分自然,绝无矫揉造作之态。责任编辑:杨娜
    • 2022-11-30
  •  
  • 名言 | 蒲松龄: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
    名言 | 蒲松龄: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
    • 蒲松龄: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此句意思为,想要读世上不同寻常的书籍,必须深明世理,具有不同寻常的识别能力。责任编辑:王雨萌
    • 2022-11-21
  •  
  • 刘勰: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刘勰: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 刘勰: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南朝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代表作《文心雕龙》。此句意思为,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每种景物各有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随着景物变化,文辞则是由心中的感情生发。责任编辑:贾倩
    • 2022-11-21
  •  
  • 小说家写评论与评论家写小说
  •  
  • 古诗词里秋柿熟
    古诗词里秋柿熟
  •  
  • 中华文化 | 知言 Discerning Statements
    中华文化 | 知言 Discerning Statements
    • 知言 Discerning Statements察知言辞的真意。早期儒家的《论语》《孟子》等文献中都提到“知言”的观念。儒家认为,言辞是人们表达和交流的中介。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时候言辞并不能准确、真实、完整地传达意义。因此儒家强调要善于辨察言辞偏离真意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言辞的真意。This term means to discern the true meaning of statements. T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11-09
  •  
  • 中华文化 | 气骨 Emotional Vitality and Forcefulness
    中华文化 | 气骨 Emotional Vitality and Forcefulness
    • 气骨Emotional Vitality and Forcefulness指作品的气势与骨力。多形容文学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刚健劲拔的精神气度和力度美。“气骨”这一术语出现于南朝,与当时的人物品评风气相呼应,用来形容诗文、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中劲健的精神气度和内在骨力,与“风骨”含义接近,而与“风姿”(作品外在的风貌姿态)相对。This term refers to the emotional stren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11-05
  •  
  • 中华文化 | 空灵 Ethereal Effect
    中华文化 | 空灵 Ethereal Effect
    • 空灵Ethereal Effect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飘逸灵动的艺术境界与风格。与“充实”相对。空灵并非空虚无物,它并不脱离具体的物象描写,而是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艺术意境,追求一种象外之意、画外之情,给人留下想象发挥的空间,如诗文中不着形迹、不堆砌辞藻和意象,绘画中较少使用浓墨重彩等。空灵用笔洗练,重在传达神韵,具有空灵特点的作品澄澈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10-30
  •  
  • 中华文化 | 以文为戏 Playful Writing
    中华文化 | 以文为戏  Playful Writing
    • 以文为戏Playful Writing将写文章看作游戏,指用戏谑诙谐的笔法写文章。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了《毛颖传》《送穷文》等作品,以戏谑的形式和笔法表达严肃的主题,由此产生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术语。它强调文学的游戏功能,用戏谑诙谐的笔法摹写严肃庄重的社会主题,或将物拟人,或虚构情境,借以讥讽世情、寄托个人愤懑。这与儒家传统的“文以明道”“文以载道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10-27
  •  
  • 国画:霜降 秋季最后一个节气
    国画:霜降  秋季最后一个节气
    • 国画:霜降 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作者:郭扬
    • 郭扬 2022-10-25
  •  
  • 二十四节气押花艺术鉴赏:《霜降·菊花》
    二十四节气押花艺术鉴赏:《霜降·菊花》
    • 霜降,公历10月23日至10月24日交节,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在万木凋零的深秋,色彩美丽的菊花深受人们喜爱,它更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押花画以秋菊为“霜降”节气的象征,寓意顽强的生命力和高洁的情操。《霜降·菊花》傅
    • 曾烦金 2022-10-25
  •  
  • 咬文嚼字 |“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
  •  
  • 建功新时代 喜迎二十大——大众篆刻作品网络展举行
    建功新时代 喜迎二十大——大众篆刻作品网络展举行
    • 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西泠印社、文汇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建功新时代 喜迎二十大——大众篆刻作品网络展”。此次展览是继“印记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等系列展览活动后,又一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守正创新的大众篆刻作品展。网络展展出的大众篆刻作品充分展现在以
    • 2022-10-14
  •  
  • 中华文化 | 江山之助 Inspiration from Mountains and Rivers
    中华文化 | 江山之助  Inspiration from Mountains and Rivers
    • 江山之助Inspiration from Mountains and Rivers江河山岳的景致启发、助益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和文学构思。“江山”指江河山岳,它与“庙堂”相对,多与隐逸相关。中国古代文人如果不能得志于庙堂,或者有意逃离庸俗琐碎的功名利禄,则往往放旷于山水之间。山水是诗歌、文章的描写对象,也是文人情感的寄托。山水诗在晋宋之时兴起。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山水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10-09
  •  
  • 中华文化 | 歌 Song
    中华文化 | 歌  Song
    • 歌Song一种篇幅短小、可以吟唱的韵文作品,是集文学、音乐甚至是舞蹈于一体的可以歌唱的文学艺术创作形式。在中国古代,歌与诗的区别是:“歌”能入乐歌唱,“诗”通常不入乐歌唱。广义的歌包括了童谣、民谣;狭义的歌与谣有所区别:有固定曲调和音乐伴奏的是歌,没有固定曲调的清唱为谣。歌大多为民间创作的民歌,如北朝民歌《敕勒歌》等;也有小部分是由文士等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10-06
  •  
  • ​习近平: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 2022-09-13
  •  
  • 中华文化 | 陈言务去 The Necessity of Eliminating Banal Expression
    中华文化 | 陈言务去  The Necessity of Eliminating Banal Expression
    • 陈言务去 The Necessity of Eliminating Banal Expression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写文章时要去掉那些用腻了的陈旧言辞;其二,指构思文章时要摈除人云亦云的庸俗之见。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针对散文写作提出的观点。韩愈强调写文章应该变革创新,努力摒弃一切陈旧的言辞和论点,不可因循守旧。这一见解与韩愈所领导的“古文运动”提出的“文以明道”,提倡古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2-09-12
  •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52条/8页 
 
按分类浏览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