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粮食生产数据: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657亿斤,比2020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经分析不难发现,2021年玉米播种面积比2020年增加3090万亩,增长了5.0%,而增加的面积大部分来自旱作雨养区。此外,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合计增产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为70.3%,这四个省份恰恰也是我国旱作农业的主要区域。“灌区稳,则全国稳;旱区增,则全国增。”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处长吴勇说,“灌区粮食产量相对稳定,是稳粮的基础;旱区无论播种面积还是单产水平,提升的空间都很大,旱作农业是全国粮食进一步增产的关键。2021年的粮食增产,充分说明了旱作节水农业的极端重要作用。”
内蒙古:蹚出一条旱作农业节水增粮的新路子
“今后种旱地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种植户闫永的底气来自2021年商都县农牧和科技局创新摸索出的全膜双垄黍子沟播技术。闫永说,以前种一亩黍子也就打上个260多斤,说实在话,根本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而采用全膜双垄黍子沟播技术后,旱地黍子水分利用率能由30%提高到80%以上,闫永家的旱地也能种上生育期长的晋黍9号,亩产量还高达729斤,创下了当地黍子亩产量新高。闫永算了一笔经济账:产量按(每亩)700斤算,2021年收购价一斤1.8元,收入就是1260元。“这仅仅是粮食,如果算上高度1.8米的黍子秸秆的话,收入比这还高。”
2021年商都县因地制宜,加大并持续调整作物结构,退水地20多万亩,使旱作马铃薯、玉米、豆类种植面积扩大到90多万亩。在自然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粮食总产量突破4亿斤大关,实现了在干旱地区粮食持续大幅度增产。退水地不减粮,旱作节水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
水稻要高产离不开水。但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面对水资源缺乏的不利因素,积极发展水稻旱作覆膜、无膜浅埋滴灌等水稻旱作节水技术。经专家测产,水稻旱作覆膜种植技术示范地块最高产量达每亩548公斤,平均亩产超500公斤;无膜浅埋滴灌技术示范地块平均亩产也超470公斤。水稻旱作覆膜种植省时省工,免去了扣棚、育秧、插秧等环节,全程机械化,降低各种投入成本,抗倒伏、抗病能力强,出米率高,增产增收率达到10%以上。
今年兴安盟水稻种植面积140万亩,其中扎赉特旗种植旱作水稻12万亩。这也是兴安盟首次大规模种植旱作水稻,面积、产量、技术均居全区领先。“12万亩旱作水稻可节约用水1亿立方米。”扎赉特旗副旗长陈庆华说,水稻旱作覆膜技术的推广让内蒙古水稻种植走上了一条新型节水增粮的发展之路,极大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了种植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黑龙江:打造种地新理念
“有墒无墒一碗水,有雨无雨拿全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龙东村农民种地采用坐水种植技术,再也不怕降雨少、墒情差了。村党总支书记李金臣介绍:“坐水种技术机动灵活、不受地形限制,能利用各种水源,具有结构简单、投资少、成本低等特点,与农机配套,可提高播种质量,达到苗齐、苗壮的效果。”龙江县龙江镇龙东村村民李东2021年种了110多亩地的玉米,如今,他家的玉米喜获丰收,亩产达到了1300斤。
忙完秋收,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刘辉巨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村民王彦海向记者说,这个合作社就是覆盖免耕,能解决我们这儿的春旱问题。覆盖免耕不用秋天整地,春天直接播种,不跑墒。既节省整地成本又高产增效,2021年一亩地收了1500多斤。
黑龙江也是水稻大省,2021年的丰收让鸿基生态农业集团的水稻种植户张有海喜不自禁。“今年借着庆安县旱作节水示范区建设的机会,水稻采用了覆膜栽培,产量比往年每亩增产大约60公斤,并且每亩还能减少除草、防虫等投入120元左右,我们种植户今年的收入相当可观。”说到水稻覆膜,集团负责人十分感慨:“这种栽培方法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能力,降低田间灌溉量,全年节水率达30%以上,水稻增产10%以上。”
吉林:为旱作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吉林省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省份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中西部平原区水资源相对缺乏,尤其是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历史上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伏旱”“秋吊”时有发生。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等地针对特殊的盐碱化耕地类型和干旱气候特点,通过不断试验探索,集成创新了西部旱区浅埋滴灌玉米水肥一体化等一批技术模式,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用科技手段助力旱区农业生产。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尤迪高级农艺师介绍说:“今年大遐畜牧场示范基地实施玉米水肥一体化5万亩,玉米出苗率达到95%以上,平均亩产805.7公斤,增产21.4%—36.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节水、节肥方面效果显著。”
近年来以乾安县为代表的地区,强化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示范推广,推进节水增粮增效,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绿色生产方式转变。此外,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还建立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网,强化农业旱涝灾害防范,利用吉林全省280个自动墒情监测站和130个人工监测点开展墒情监测,关键农时密集发布墒情信息指导农户适墒播种,一次性播种拿全苗,还趁2021年普遍墒情较好扩大播种面积,为吉林省粮食产量突破800亿斤作出了积极贡献。
辽宁:粮食主产省单产第一的背后
5月的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大风肆虐。在大固本镇通达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亮正在地头指挥春播:“这块用浅埋滴灌技术,前面那块地用免耕机抗旱坐水播种,后面那块地玉米和花生采用保水剂混肥底施并间套作……”在马亮的指挥下,农户们逐一进行着各环节的操作,最终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
“咱们县十年九旱,风沙还大,每年春播都是难题,都要等雨靠天吃饭,有时好不容易种子下地,一场大风马上把水分抽干,按以前的老种法可不行了。”马亮说。今年他的合作社玉米播种面积2000亩,平均亩产达到800公斤。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阜蒙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386万亩,产量33.4亿斤,比去年增加7.8亿斤,各种节水抗旱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是保障全县粮食增产的基础。
该县只是辽宁旱作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该省实施了农业农村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按照“集、蓄、保、用”的原则,大力推广浅埋滴灌、蓄水保墒、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等旱作节水技术,结合应用保水剂、水溶肥、长效肥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新产品,指导农民适墒播种、合理用水,增强作物抗旱能力,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辽宁全省实现粮食总产量507.74亿斤,粮食单产水平达每亩955斤,粮食单产每亩比去年增加71斤,增幅达8%。单产水平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位,单产增加量位居全国第一。
责任编辑:张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