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的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他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有序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出双赢新路子
金牛岛红树林片区位于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西南面,连片红树林面积约1平方千米,是离湛江市区最近的大片红树林保护区之一。
今年,湛江市计划在麻章区金牛岛附近海域营造红树林5.46平方千米,实施海堤生态化改造3千米,全力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到今年底,湛江市计划在麻章、开发区、雷州、遂溪营造红树林不少于18平方千米,把湛江红树林打造成生态文明新名片、绿美广东新亮点。
湛江市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也面临着不少难题。湛江市是广东省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近海滩涂养殖成为不少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开展红树林营造及修复意味着养殖水域面积将缩小,围塘养殖又意味着红树林将遭到破坏。针对这一“两难”局面,湛江市探索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努力走红树林营造修复与水产养殖双赢之路。
2022年4月,湛江湾实验室成立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在金牛岛开展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试验。据介绍,红树林种植渔业养殖耦合模式是指在养殖塘里挖土堆岛种植红树林,塘内容纳水的体积没有减少,养殖鱼虾等水产的数量也就不受影响。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净化水质,降低养殖塘里水产品的病害发病率,养出来的水产品质量更好,而且红树林大量的枯枝落叶沉积到土壤里被微生物分解后能为鱼虾提供饵料。
“以往在滩涂搞水产养殖破坏了红树林,如果直接清退养殖塘,将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兼顾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学术主任廖宝文表示。
如今,走进金牛岛红树林,岛堰之间,高高低低的红树林成簇生长,树上白鹭翔集,树下鱼虾成群。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红树林保护和水产养殖发展双赢的新路子。
擦亮“红树林之城”名片
金牛岛红树林保护修复是湛江红树林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湛江市目前拥有红树林面积约65平方千米,占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59.3%,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22.3%,是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树种方面,湛江市真红树植物种类有15种,半红树植物种类有11种。
一段时间以来,当地不少原来生长红树林的区域被改造为养殖鱼塘、农田或者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等其他用地类型。同时,受互花米草、无瓣海桑等外来物种入侵、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等影响,造成了红树林面积减小、生境破碎化、生态系统受损退化。
2021年底,湛江提出建设“红树林之城”,持续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和集中连片修复,打造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
根据《湛江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2021—2025年)》《湛江市红树林营造工作实施方案》和《湛江市金牛岛红树林片区保护和利用规划》,湛江市到2025年底将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41.83平方千米,并划分麻章、经开区、雷州、遂溪等4个红树林营造片区,要求到2024年底前,四大片区营造红树林不少于18平方千米。
2023年,湛江市推进实施徐闻县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湛江市廉江市车板镇海岸生态修复项目、廉江市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湛江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雷州市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等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019年至去年底,湛江全市已累计完成红树林造林12.73平方千米、修复15.53平方千米。此外,在遂溪县流牛滩湿地发现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珍稀濒危半红树——玉蕊原生林,并迅速启动保护利用前期工作。
在广东省部署的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中,湛江市就占了两个,分别是雷州、徐闻“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去年雷州“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完成营造红树林1.4平方千米、修复红树林1.076平方千米;徐闻“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完成营造红树林4.31平方千米。
湛江市一系列营造修复红树林的重大举措,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例如,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国际候鸟重要迁徙通道,是留鸟的栖息、繁殖地,也是候鸟迁徙停留地和越冬地。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有效恢复了该区域因沿海开发活动导致的滨海湿地损失,提高了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开启“蓝碳”交易先河
红树林作为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碳汇能力,碳汇可达到普通森林的6倍,净化海水、净化空气和固碳储碳、减轻污染能力强大。
湛江市作为广东省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近年来,湛江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2019年,湛江市将3.8平方千米红树林产生的碳汇按照核证碳标准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进行开发。
2021年6月,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署“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碳减排量转让协议。该项目经第三方核算,明确了首笔5880吨的碳汇量。
通过此次交易,湛江市获得了780余万元的“蓝碳”收益。此次交易发挥了市场机制作用,有效盘活了自然资源资产,实现了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为后续管护红树林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推动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这一交易也开启了我国首个“蓝碳”项目交易先河,为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提供了示范,对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助推实现碳中和具有积极意义。
2021年2月,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与湛江市金融工作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广州碳排放交易所在湛江设立运营中心,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海洋碳汇等金融服务创新,两地还将加强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的开发合作。
为助力“红树林之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探索解决海洋碳汇资源底数不清、缺乏标准方法制约“蓝碳”交易市场等问题,2021年12月,湛江市率先实施海洋碳汇核算试点项目,积极构建广东省海洋碳汇核算体系。2023年4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由湛江市组织编制的《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这是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标志着我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实施。
据介绍,《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明确了广东省(不含深圳)红树林生态修复过程中实施增汇行为产生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核算流程和方法,适用于各种红树林生态修复过程中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核算,解决了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变现两大难题,推动了红树林碳增汇市场化、价值化,标志着海洋碳汇正式加入广东省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排放交易。
湛江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以“红树林之城”建设为抓手,坚持保护优先,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管理制度,落实红树林保护管理责任,重点加强原生及珍稀濒危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切实筑牢红树林生态根基。同时,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科学营造红树林、修复现有红树林,增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韧性,扩大红树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在科技创新方面,湛江市将强化科技支撑,以万亩级红树林、种养耦合和“蓝碳”交易等综合示范为支点,引领红树林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带动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杨雪